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国内要闻 正文
关键词:
 
最新新闻排行
· 《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发布 实施五大行动 明确到2027年底目标任务
· 陈敏尔在静海区调研时强调 做优循环经济 做强大健康产业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正式开钻 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
· “为了走这25米,我用了整整25年”——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为天津市大中小学学生讲述圆梦飞天故事
· 天开园企业签约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阳光回归 天津升温势头猛烈 最高气温冲击30℃
·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天津消费品以旧换新购物节启动 200余项活动送上消费“大礼包”
· 天津首届早点文化旅游节将启幕 来吃早点 收好这份出行指南!
· 天津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 天津新闻 (2024-04-25)
 

荧屏上的唐山大地震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7-27 16:26
 

 

      南方周末唐山地震专题

      2006 我们的唐山

      唐山,凤凰涅三十年

      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家园

      “五七楼”,六年直起腰来

      震中为何迟迟不能确定

      张家五姐弟的后地震生活

      唐山大地震:持续的心灵余震

      “哭墙”:可能面临拆除收费还要继续

  7月28日将至,中央电视台的几个栏目陆续开始播出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节目。关于唐山大地震,还有“新闻”可言吗?影像能反映些什么?

  唐山大地震,有多少亲历者,就有多少故事;有多少倾听者,就有多少震撼。

  “但是我们要找故事里的新鲜点,要做别人没做过的。”央视4频道《走遍中国》编导李汾元说。

  10频道的《讲述》节目,用了半年的时间,征集了5000多条线索,采访了100多名地震亲历者,最后选了50多个动人故事,做了10集节目。

  10频道的《探索·发现》则从科学角度出发,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也介绍到了地震预测的困难。

地震时任唐山市委常委的陈仁泉与妻子(遇难)和小儿子的合影(剧组提供)

史玉芬(后排中)当年所在的农村工作队,前排三人遇难。现在的史玉芬(小图)担任唐山市妇联副主席(剧组提供)

当年从唐山转移出的重伤员达10万多人(新影厂资料电影截屏)

  老军人的“极度恐惧”

  李汾元说,当时的唐山市委常委、武装部部长陈仁泉,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用“极度恐惧”形容1976年7月29日的夜晚:“比战场还惨,战场很惨,也是一片片地死人,可那才多少人啊,七八百号人。打孟良崮,那才死多少人?唐山可不一样,马路上就没有隔十米八米没有尸体的。”

  28日凌晨的那场大地震,陈仁泉没有亲历。他当时在石家庄学习,略有震感。听说地震在天津、塘沽一带,担心唐山有事,他立刻向会议组请假,并借了一辆车,带着同事们赶回唐山。那时连石家庄市委书记也不清楚,究竟哪里发生了地震。

  车越往前走,他们的心越悬。本来半天能到的路程,他们走了一天一夜。道路毁坏越来越严重,司机不得不绕了几次弯路,还遭遇几次堵车。路上,他们看见大量军车与他们驶往同一方向,拉着解放军或救援物品。还有大量军车驶往他们的反方向,拉着尸体或者伤员。

  快到唐山了,陈仁泉看到路边有十几个孩子,从婴儿到几岁的,有男有女,有的衣不蔽体,有的啥也没穿,一排死尸。他担心起自己的孩子,心揪了起来。他结婚晚,虽然他当时已50岁,但最小的儿子才七八岁。

  车终于走到唐山火车站附近,陈仁泉下车往东一看,整个城市全平了。陈仁泉蹲了下来,哭了。“这个城市怎么办?”这个经历过战争生死的老军人,感到无助与茫然。

  十几分钟后,擦干眼泪,陈仁泉继续往市中心的市委大院前进。但是道路毁坏、伤员满街,车根本无法前进。一起回来的同事们各奔各家。陈仁泉一路步行,花了两三个小时,才走到了市委、武装部大院。

  大院门口停着一辆破公共汽车,上面挂着一块布,写着“抗震救灾指挥部”。车旁边的一个破席子里,卷的竟是他的结发妻子。所幸的是4个孩子还好,伤势不太严重。

  在这个城市里,市委大院算是死亡率比较小的区域。这得益于他们住的是解放前遗留的德式建筑,结构比较坚固。院里住了50多人,被压埋的有20多个。而且地震之后大约1小时,附近的空军就到市委上空救援,所以市委领导无一人遇难。

  根据《走遍中国》摄制组对当地地震局的采访,唐山当时是“不设防”的城市,建筑对地震没有任何防范,很多死亡是因为灰土呛死。唐山地委(按当时建制,市委管理市区,地委管理周边区县)的家属楼是解放后盖的新楼,伤亡相对惨重,地委领导的震亡率达到50%。

  陈仁泉来不及安顿家小,只掀开席子,看了一眼亡妻。市里已安排他分管物资,其他一些市委领导则早已去唐山机场的总指挥部。陈仁泉到达时,市委大院里已经堆积了大量救援物资,用防雨布覆盖着。陈仁泉一方面按照“哪里人多,哪里急需,就往哪里发放”的原则发放物资;一方面迅速组织民兵,守护重要的企业、银行、商店等。

  断电断水的城市一片死静,不时传来一阵哭嚎,撕心裂肺。忙碌了一天的陈仁泉摸索过死尸堆,去市委大院附近探望自己的老战友,打听伤亡情况。突然,远处传来一声枪响,陈仁泉的心哆嗦了一下。

  那时候,第一要紧的是救命。重伤员要紧急转移。留下来的人,则要让他们活下去。甚至29日晚上的那一声枪响,他也没有去仔细追究。

  不过陈仁泉第二天紧急收集所有民兵的枪支弹药,严加管理。那些参与哄抢国家物资的武装干部,后来也都受到了处分。根据他的回忆,唐山在地震之后四五天,各种秩序就基本良好了。物资分发在10天以后,也基本稳定。

  政府逐渐开始计算唐山到底还有多少家底,根据陈仁泉的记忆,当时粗略估计唐山每年工业总产值有50亿元,在地震中直接损失40亿元,要重建则需要大概30亿元。

  关于灾后重建问题,当时市委的争论比较大。一种意见是死尸这么多,清理不了,太伤心了,索性移到别的地方去。另一种意见是,那么多物资不好再调动,不如就地重建。

  最后中央下达指示,决定两个方案同时进行。而后来的实际执行中,主要实现的还是废墟重建,《走遍中国》这次去采访了解到,丰润新城是最近10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地震20天后,陈仁泉开始负责清尸。地震之后,解放军运输出去一部分尸体。陈仁泉妻子的尸体也在震后第三天被运走,至今不知葬在何处。但是还有大量尸体被市民们就地浅埋。震后三四天,城市里已经弥漫着腐烂的味道。继续下去,更将成为传染病的隐患。

  陈仁泉从全市各地组织了1万多民兵,用了大概10天时间,清理出1万多具尸体,全部挖坑深埋。然后在此基础上,搭建简易房,开始了重建工作。9月份,部分能源工厂已经恢复生产。

  重新建设的唐山,参照日本经验,所有建筑都加了防震设计。所有房屋建设选址,都需要地震局审批。

  活着的人,水和衣服

  陈仁泉一直以来没有接受过任何采访的一个理由是,他不是地震的亲历者。他没有如《讲述》采访到的一个当年的小战士一般,见到地震前那一道褐红色的地光;也没有如更多的亲历者一般,经历被压埋的惊慌绝望。

  《走遍中国》采访到的一位亲历者是当时担任唐山军分区干事、后来担任唐山军分区副政委的高庆友。他还记得地震刚响动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台风,跑到屋外,遇到军分区司令员沈光厚。这位1938年入伍、抗美援朝时担任团长的老同志,这时候也不明就里。“我说司令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弄?他说苏修真是可恶,甩这么大原子弹,毁灭性的,他都没想到是地震,那老同志,都没这个意识。”高庆友回忆说。

  当陈仁泉回到唐山的时候,这片土地已经历了大震和多次余震。

  “当时根本就没想究竟死了多少人。死的已经死了。当时主要是,(活的)怎么弄水喝,弄饭吃,弄衣服穿。”当被问到,作为市委领导,当时有没有统计伤亡人数时,陈仁泉回答。

  地震之后的唐山最缺的是水。陈仁泉曾带人到处找能喝的水。游泳池、洗澡堂的水,防空洞里的积水,都被用上。

  可是这些依然难以满足当时灾民的需求。当时28岁的教师王学军清晰地记得,自己那时口渴难耐,见到地上小坑里积有雨水,把上面的虫子拂去,埋头就喝了起来。《讲述》节目采访到被困地下15天的矿工,甚至曾经喝尿解渴。

  与此同时,位于唐山的陡河水库,却因为大坝受震断裂,又遇大雨连绵,面临着必须开闸放水的险境。这个水库库底高出唐山市10米,有3600万立方米的储水量。一旦决堤,已经破碎的唐山将完全置于没顶的洪水之中。

  当年水库的工作人员主动给《讲述》节目打来电话。他们的讲述,成为《讲述》“独家揭秘”的亮点之一。

  当时水库使用电动闸门,但是地震之后,唐山断电。如果人工打开两扇40吨重的闸门,需要几十人轮番工作20小时。可是当时水库只剩下几个工人。时不我待,工人们立刻跑到附近高炮团找来解放军。

  他们使用的手摇绞车,摇60圈,闸门才能提升1厘米。要放水,闸门至少需要打开1.5米。但是面对沉重的闸门,即使4个小伙子,一口气也只能摇上20圈。偏偏在闸门摇到1米时,还遇到了一场强余震。

  所幸余震过后,大坝还在,绞车房还在,房里战士们的号子声还在。工人和解放军努力摇动着绞车,闸门终于开启,黑暗中听到洪水哗哗泻出的声音。

  震后唐山的另一个关键词是“衣服”。由于地震发生在盛夏凌晨,很多人穿得很少。陈仁泉还记得他29日上午回到唐山时,见到大部分人都是“光着膀子”。他一路走回家,一路脱衣服给路边的灾民。

  《讲述》节目采访到位于唐山的陆军255医院的一个司机。地震中,他被压埋了几个小时,被一个老兵用摇汽车的摇把给扒了出来。他获救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一个孕妇光着身子跑出来了。

  老兵让他把自己身上的背心脱下来,给那个孕妇。当时255医院有很多病人,不少都是光着身子跑出来的。老兵想到,士兵们睡觉时,枕的都是自己的衣服。他便要求这个司机重新钻回废墟,把自己枕的衣服取出来。

  “现在人真难以想象,我刚生死一线,刚出来,你又让我回去。”《讲述》主编说。而当时,司机什么都没说,立刻又钻回废墟,找出了自己的衣服。

  《讲述》节目采访的多位亲历者,都铭记着当时曾受过的赠衣之恩。其中一位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女孩回忆,她当时看到很多解放军冒着大雨在救援,她就在路边傻傻地看着。从队伍里冲出来一个解放军,把自己身上的雨衣脱下来,披到了她的身上。女孩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解放军。她长大以后,就嫁给了军人。

  另一个当时也只有七八岁的女孩,则对衣服有着另一种记忆。这个女孩的父亲是军人,她家住在营房,建筑质量较好,对28日凌晨的地震,她几乎没什么感觉。直到早上天蒙蒙亮,她母亲起床,发现院子里的鸡窝塌了。一二十只鸡,只抢救出一只瘸腿鸡。

  女孩的母亲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女孩的父亲已在外面救援一圈,回来看看自家的房子塌了没有,却见到妻子在哭死鸡。男人吼了一句:“你出去看看!”

  母亲走出营房大院一看,触目所见,一片废墟。她不哭了,回到家里,把米、面、衣服、被褥,能搬的都往外搬,送给需要的人。之后,她还参加了妇女救援队。

  救援工作结束之后,这位母亲忽然有一天醒过味来,说:“我的呢子大衣也捐出去了,那是我最贵的衣服!也不知道穿到谁身上了。”

  泼辣爽朗的女儿讲到这里,笑了起来,说:“我妈就是个家庭妇女。”编导们却听得笑中带泪。

  主题转移伤员转移

  由于节目长度等方面的限制,不少故事没有出现在《讲述》播出的节目里。“有一些故事是类似的,我们只能用一个。”《讲述》主编在介绍取材标准时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李汾元制作的节目上。

  李汾元原计划拍10个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人,做10集。这10个人包括当年的地震孤儿、救援战士、被压埋了8天的矿工、后来家庭重新组合的夫妻,还有钱钢、张庆洲这样关注唐山大地震的作家,以及陈仁泉。

  李汾元找到陈仁泉的时候,他仍身体健康,表达清晰。老人在地震之后,在原职工作了8年后离休,此前没有接受过任何访问。李汾元曾经当过兵,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老人。

  李汾元片子的主题,后来被确定为“十万伤员大转移”。在李汾元制作的24分钟的片子里,陈仁泉出现了两个镜头,说了两段话。一个是看到城市瘫痪以后,他说自己心中一片茫然。还有一段,是10多万伤员被运出去的时候,陈仁泉说市里不清楚有多少人被运出去,运到哪里了。

  根据李汾元查找的数据,当时唐山市有90万人,被压埋进去的有80多万人,有60万伤员,其中10万是重伤员,需要往外转移。在李汾元看来,“救助尤其感人,甚至比地震中被压埋,比亲人离去,更加震撼心灵。”

  但是具体怎么做才能比较感人,能满足节目提高收视率的要求?李汾元心中还没数。好在唐山遍地都是故事。他打算先去唐山采访。巧的是,当摄制组第一天到唐山,在地震纪念碑前拍摄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他们要的故事。

  地震时才28岁的青年教师王学军,后来成为唐山一所中学的校长,今年刚刚退休。他的父亲、原唐山钢铁公司的老工人王振和,地震时在单位值班,被压断了双腿,所幸被转移去外地治疗,老人挽回性命,直到1992年去世。

  老人的遗嘱是让儿子一定要找到当年的救命医生,好好致谢。王学军谨记父亲的叮嘱,每到10年纪念的时候,便往烟台媒体投寄一封感谢信。花了十几年功夫,终于通过媒体,找到了当年救治他父亲的烟台海军407医院的王恒松医生。

  媒体还找出了王振和当年的病历。老人是8月6日被送到海军407医院,10日做的手术。由于送到医院时,老人已经昏迷,医生根据别人口述,把他的名字写成了“王振河”。

  当时这家海军疗养院床位虽多,但只有一名骨科医生,就是36岁的王恒松。他还记得,8月6日那天,医院一下子来了140多个唐山伤员,最后医院共接收198名重伤员,其中绝大部分都需要接受骨科治疗。

  作为军医,虽然接受过战伤训练,但这是王恒松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遇见如此阵仗。头3天,他完全没合眼。此后的1个月,他1天也只睡两三小时,终于做完全部手术。而全部伤员没有1例死亡。

  今年6月,终于找到恩人的王学军拿出自己两个月的工资5000元钱,邀请王恒松和其他几位医生来唐山做客。李汾元在唐山地震纪念碑前拍摄的时候,正好遇上王学军为这些医生送行。

  李汾元抓紧王恒松离开前的几小时,匆匆采访了医生们,然后顺着这个线索,采访了更多当年海军407医院救治过的伤员。

  恢复的不仅仅是身体

  虽然救了这么多唐山人,王恒松只是在1980年去过一次唐山,随访病人的恢复情况。震后4年的唐山,在他印象中,还是一片断壁残垣。时隔16年之后,他再次来到唐山,“想再寻找一下地震的痕迹,找不到了,找不到了。”老军医感叹说。

  他没有想到唐山变化这么大。更没想到,在唐山,竟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他。认出他的,有一位是坐在轮椅上的老大妈刘爱英。当年38岁的刘爱英,高位截瘫,王恒松送她出院时,判断她大概能活3到5年。没想到30年后,他竟然见到了笑容爽朗的刘爱英。

  刘爱英在报纸上看到王恒松来唐山的消息,特意让老伴推着她来见“恩人”。

  刘爱英原本在张家口一个单位做会计,丈夫张绍良则是唐山丰南的一个工人。两人长期两地分居。地震前,刘爱英刚刚带着孩子从张家口搬到唐山,一家团圆。

  刘爱英双腿受伤被转移后,丈夫并不知道她被送去了哪里。“当时就是医生判断这个人属于重伤,就地不能治疗,马上写个条子转运。立刻就有人抬上车,轮到哪里的车就去哪里。火车站,来个火车,装满就走。飞机也是。送到哪儿都不知道。”李汾元介绍说。

  大地震的第456天以后,刘爱英作为最后一批伤员返回唐山。张绍良听医生说妻子最多还能活3到5年,泪水顿时涌出,说:“无论如何我得把我老婆伺候好了。”

  张绍良自创了一套按摩方法,30年来坚持给老伴按摩。现在刘爱英的腿部肌肉不但没有萎缩,而且恢复了弹性,还可以坐在轮椅上做一些简单家务。

  唐山伤员,让军医王恒松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坚强。虽然受伤严重,但几乎没有哭喊抱怨的。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个格外爱哭的女孩,让医护人员们记忆犹新。

  这便是当年21岁的姑娘史玉芬。史玉芬当时师范毕业,刚到农村工作队两个月。地震后她被埋在老乡家的炕洞里,屋梁上一枚大钉子钉进她胯骨,动弹不得。

  到医院后,年轻倔强的史玉芬一直哭嚷着要保住自己的双腿。医生后来救了她的腿伤,但是因为骨盆骨折,担心她以后不能生孩子。

  李汾元联系到史玉芬。51岁的她健康、干练,走路丝毫看不出受过伤。她还奇迹般地生了一个儿子,现在19岁,已经在上大学,她自己则担任了唐山市妇联副主席。

  史玉芬回忆起当年,泪水涟涟。被压埋之后,她不停呼救,喊到嗓子干了,摸到旁边有两瓶红墨水蓝墨水,就把两瓶墨水喝了,继续喊,最后终于被救了上来。

  史玉芬姐妹4人,她排行第二。姐姐在地震中死去。母亲说:我最爱的就是这二女儿,她如果已经死了,就别让我看了。救护队员告诉她:你女儿还有一口气。

  母亲掀开被子,见到女儿浑身是血,满嘴红的蓝的不知什么东西,又被炕灰熏得黑黢黢的以为女儿送去医院,也活不过来了。哪知道,不到一个月以后,女儿竟然拄着双拐,好好地回来了,还带着部队送的一箱烟台梨。

  史玉芬回家之后第二天,父亲就带她去单位报到。她本来在市教育局工作,却主动要求去了“伤愈返唐接待站”。

  记录灾难记住灾难

  得知当年的救治医生来了唐山,史玉芬推掉一个婚宴,打上车,往医生们住的饭店赶去。“这一路上我不知道想了几个角度,第一句话说什么,不控制自己的激动,但也不要见了人家,让人家感觉都50岁的人了,还那么脆弱,又是当年那个爱哭的孩子,所以我忍着吧,结果去了以后,见了他们我还是哭了。”51岁的史玉芬说。

  医生们感动于唐山人的感恩之情。可是面对新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李汾元和这次邀请医生们的王学军都有一种危机感,担心人情淡漠,担心人们对唐山地震的追思渐渐淡化。王学军把医生们请到自己所在的中学演讲,可是孩子们的反应平淡。

  这让李汾元更加有了一份记录唐山的使命感。今年42岁的李汾元是山西太原人,却一直与唐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是军人。李汾元还记得12岁时,太原各种大院的人们曾住了好一阵子防震棚,领了一些物资。一开始,他还觉得好玩。住了几天,也觉得没意思,蚊子多,又吃不好,就还是回家住了。

  回家住了一个来月,唐山地震了。“唐山一地震,就觉得太原松了一口气。”李汾元说。而真正让他对唐山大地震有切身感受的,是那一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转来十几个唐山孤儿。从此以后,李汾元的同学、战友里,越来越多人与唐山有关。李汾元也越来越想做一个关于唐山的纪录片。

  他这次去唐山采访时发现,虽然30岁以上的唐山人对于地震都还有着深刻清晰的印象,可是年轻的孩子们已经对这一事件颇为淡漠了。

  《讲述》节目的采编们大多只有二三十岁,而且没有唐山人。年纪稍长的主编今年也只有34岁,是河南人。她只记得唐山地震之后,她家里也住了一阵防震棚。

  “我们以前都是从国外的一些大片里看到关于海啸、飓风的场景。当你实际面对着这些亲历者的时候,他真的看到了天崩地裂,而且面对面地跟你讲述出来,那种感觉跟看电影电视是完全不同的。”《讲述》的编导说。

  央视10频道的另一个节目《探索·发现》则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地震问题。

  就在唐山地震前一年的1975年,辽宁海城的地震工作者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各种反常现象清晰地预示着将要发生一次大地震。2月4日上午10点半有关部门发出了地震警报,大疏散开始了。9个小时后,海城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量倒塌,但人员伤亡很少。

  这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一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更多的是失败预报,也包括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成功预报后的第二年,唐山地区的地震监测者又发现了一些迹象。然而,这些迹象不像海城那样有着统一的模式。科学家们产生了争论,最终没有足够的信心发布地震预报,人员没有及时疏散。”《探索·发现》的解说词如是说。

稿源 南方周末 编辑 王卿
呢称: 输入答案:
 精彩热图
嵌入-变动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财经频道 ·体育频道
新股申购:山东如意(002193) 武汉凡谷(002194)
新股中签:中国中铁首发A股网上发行中签结果
张道达:老法师看盘 等待决定性一刻(11月26日)
天津新20项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启动 总投资1088亿
天津福利彩票双色球全国开奖公告第2007138期
续谈雅帅 欧洲选外援 泰达加速新赛季准备工作
卢彦何杨吴泽上榜 泰达一线队挂牌名单增至七人
易建联"捡"1个篮板保证胜小牛 赢回小K教练信任
火箭狂胜掘金止住连败 姚麦发威秘诀赛前"密谈"
世预赛20强抽签揭晓 中国不幸进入“死亡之组”
·科技频道 ·娱乐频道
考古专家“破获”7000年前少女遇害案
“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图)
月球“玉照”将公布 中国航天测控获四大突破
受诅咒宝石在英国展出 历任主人连遭噩运(图)
科学家揭开雄性进化更快之谜:遗传方式简单
蔡少芬陈法蓉买家具筑爱巢 断背恋情曝光(组图)
《南京!南京!》剧照曝光 女主角秦岚自叹赔钱
小S再产一女 小Lily像极了小S小时候
乱弹《色,戒》——无人不冤 无情不孽
小S生完嘴馋 黑人范玮琪带甜甜圈探望(图)
关闭窗口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