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可夫:“解放军欲仿制美国航母”
若盘点西方媒体近来炒作的“中国航母威胁论”,其中最荒诞的,要数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爆料的“水泥航母”――一个建在上海青浦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居然成了中国“建造航母”和“研究攻击美国航母”的证据。据说美国驻华大使馆都被惊动了,要求现场勘察这艘“中国航母”。
炮制这篇“奇文”的,就是《汉和防务评论》总编辑安德烈·平可夫。
靠紧盯中国出名
安德烈·平可夫,乍一听是个“洋人”,实际上却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平可夫原名张毅弘,1963年生于云南。据他自己回忆,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但他对自己评价颇高,自称“在21岁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绝对的天才――9岁开始读报,可以辩论越南战争问题。11岁时与大人讨论朱可夫(注:二战时期苏联著名将领)的莫斯科保卫战,甚至狂言他指挥有问题……13岁时能够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酷爱西方的绘画艺术”。但他也承认:“坦率地说,我当时几乎没有朋友,我生性傲慢,甚至看不起自己的老师。”
1984年,21岁的张毅弘从昆明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两年后自费赴日本,在东京一所日语学校学习日语,1988年成为青山学院国际政治学部的预科生,主修苏联当代政治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毅弘的日子过得很苦。据他回忆,每天凌晨3点,闹钟一响,他就得马上起床,在30分钟内赶到《朝日新闻》大森派送所,领取近200份当天的《朝日新闻》报纸,送到每一位订户房间内,靠此挣些学费。每周只有星期日下午,他才能休息半天。
由于压力过大,在日本期间,张毅弘一度要靠服用大量镇静药来支撑学习和生活。他最终没能拿到硕士学位,于1990年离开学校,一边打工,一边写些文章挣稿费。
在靠稿费过活的那段时间,张毅弘找到了赚钱、出名的“捷径”――披露“中国军事内幕”。他的名字开始大量出现在日本报纸上。当时正值西方大肆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热潮,这个自称“对共产主义毫无兴趣”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能够频频“爆料”,正中西方国家一些人的下怀,甚至连美国中情局编撰的《每日中国报告》,也时常转载他的报道和评论。
充满争议的“军事评论家”
1993年,张毅弘移居加拿大,在多伦多创办了汉和信息中心。此时,昔日的穷学生已经变成了“国际军事评论家”安德烈·平可夫。1996年,平可夫在莫斯科求见俄空军总司令捷列金大将,后者问他为什么取名“平可夫”,他回答说,因为他崇拜苏联名将朱可夫元帅;还说当年在日本穷困潦倒的时候,经常读朱可夫的回忆录,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不少段落。捷列金听后大为感动……“平可夫”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已无从考证,不过它的确迅速被人们记住了。
平可夫搞军事“研究”是半路出家,基本功不扎实,要想迅速走红,得靠不寻常的手段。他在日本学过苏联当代政治学,会说俄语,于是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动荡的时机,跑到那里,把道听途说的有关中国的小道消息加工一番,再加上渲染、猜测,拼凑成文。这些文章迎合了西方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需要,他因此一举成名,连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都曾邀他前去讲学,英国《简氏国际防务评论》也曾聘他出任亚洲特派员。
平可夫经常回中国,国内不少军事迷都见过他。但是,他的“军事评论家”身份受到了很多质疑。其一,他的观点很不严谨,多属捕风捉影,比如“中国拣来美国导弹残骸仿造巡航导弹”、“中国到乌克兰偷艺发展导弹列车”……在杭州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平可夫又口出惊人之语,称中国军事实力将在20年内赶超美国。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栏目的马鼎盛先生说他“吹”得太玄乎,他马上“宣战”,扬言要亲自去凤凰卫视,“用三五分钟时间”,给马先生“教授入门课程”。
让军事问题专家反感的是,平可夫的立场非常不公正,喜欢帮西方媒体“吹喇叭”。他还多次去台湾,研讨“如何应对大陆军力崛起”。今年1月22日,他还特意跑到台湾,专访了号称“陈水扁亲信中的亲信”的台湾“国防部副部长”柯承亨。两人一唱一和,大肆鼓吹“大陆军事威胁论”。平可夫提醒柯承亨说,日本“今后作为正常国家,武器出口的问题也可能提上议事日程”。柯承亨则马上搭腔称:“如果日本能够出售武器,对于台湾将会非常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