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省外省仇恨,意外让陈启礼杀出血路
1949年,6岁的陈启礼随父母从大陆去了台湾,父亲是一位法官,陈启礼从小就在严格的管教下成长,但是台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的生存环境和陈启礼刚烈的个性,使得他很早就选择了江湖道路。
“小学一年级,陈启礼的爸爸送他到小学去读,但是全班连他一共三个外省学生,那另外两个就常常被打,不敢反抗。”社会观察家张友骅指出,当时台湾社会刚历经了“二二八”事件,本省人与外省人经常爆发族群冲突,大部分的本省家庭都不愿意让女儿嫁给外省人,更何况是在学校里面,不会讲闽南语的陈启礼自然成为本省小学生欺负的目标。
陈启礼的个性爱恨分明,有恩必还有仇必报,绝不主动欺负他人,但也不容许别人欺负他。“我当然忍不下这一口恶气,”陈启礼于1999年在金边接受台湾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下完课班上有些人来打我,就大打出手。然后演变成是每天下完课全班来打我,到后来就是整个年级的学生统统都一下完课,在那个教室外面的走廊,整个年级都来打,我就一直奋战。”
陈启礼渐渐地将外省的小圈子结合起来共同对付外侮,如此就有了帮派的雏型。
上高中后,陈启礼加入了以外省人为主的“竹联帮”,绰号“鸭霸子”。关于“鸭霸子”的绰号,还有一个传说:当年陈启礼与帮派弟兄有一次被警察追捕,拔腿狂奔到一个河边,前面没有路了,十多个兄弟纷纷跳进河中游到对岸,唯独陈启礼不敢跳下去,原来他是不会游泳的“旱鸭子”,从此他就被称为“鸭霸子”。
陈启礼不同于一般的黑社会分子都是逞凶斗狠,他比别人多了一份经营的头脑,迅速在竹联帮内部崛起。
仅仅27岁,他就在阳明山的竹联帮大会中被推举为总堂主(帮主)。担任帮主的陈启礼带领弟兄们与各黑帮火并,不断扩大地盘,尤其是在成功挤压当时势力最大的四海帮地盘之后,竹联帮声势猛涨,一跃成为台湾第一大黑社会组织,帮众达到十几万人,快跟台湾陆军人数差不多。直到1984年江南命案案发,陈启礼的黑道事业如日中天。
“黑道大哥一讲到陈启礼,莫不恭恭敬敬的。”曾经贴身采访陈启礼的《中国时报》特派记者梁东屏说,第一次感受到陈启礼的“威力”,是1985年在纽约市拘留所内采访“江南案”枪手董桂森,采访的过程中,董桂森提到“陈大哥”,早年陆军士官班出身的他竟然像提到“总统蒋公”一样,迅速挺直身体,尊敬地称呼“陈大哥”。
陈启礼虽然是台湾第一大帮派的帮主,但是他对待属下,除了要求严守帮规之外,并不太会记仇。1985年,陈启礼因“江南案”第二次入狱之后,前竹联帮虎堂堂主朱家训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弟,有一次陈启礼妻子陈怡帆找了竹联帮的一些兄弟到家里吃饭,厨艺甚好的陈怡帆亲切地询问大家想要吃什么,结果搞不清楚状况的朱家训竟然说“想吃烤鸭”,这可是犯了竹联帮的大忌,一个小弟造次想要吃“鸭霸子”帮主陈启礼,当下十多位竹联帮堂主张大眼睛瞪着他。
几天后陈启礼在狱中得知此事,并没有生气,只是说小孩子不懂事,要多多包涵。
“任何与陈启礼交往过的人,都应该可以感受到他的教养。”一位熟悉陈启礼的社会记者回忆,认识他十多年,但就算是众多“兄弟”在的场合,也从来没听他说过一句脏话,连最基本的“三字经”都没有。客人要走,不论是什么人,他都起身相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