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老年时报》近日有篇报道《慈善家老龄化是社会之痛》。报道中说,日前发布的《2008胡润慈善榜》显示,今年中国内地共有100位富人登陆该榜,但慈善榜上老人多,年轻的新兴富豪们集体“缺席”本次慈善榜。今年上榜慈善家平均52岁,较五年前增加了4岁。对此有社会学家指出,这是一种社会之痛,“因为它暴露了整个社会的隐伤”。
很多成功人士都坚信这一点:财富是我个人创造的,是凭我自身的聪明才智加上努力奋斗创造出来的。从个人角度看,的确如此。只要是合法劳动所得,就是光荣的。但是,倘若从更广大、更根本的意义上说,财富更是社会创造的。试想,如果身处原始森林,一个人纵有通天彻地的本领,恐怕也无济于事。“股神”巴菲特曾说过,如果我出生在5000年前,可能已成了动物的口中之食。正是这位巴菲特,2006年宣布向慈善事业捐出370亿美元。相当多的美国富豪都有类似的慷慨举动。
对此有人以为,慈善家老龄化不仅是社会之痛,也是文化之痛。你看,咱们这里慈善文化跟人家相比太差了。但这话并不准确。中国文化至少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产生了“博施济众”的思想。如果说不足的话,只能说我们的慈善教育不足。比如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至今舆论仍在广泛关注“感恩”话题?正是因为确有些人,特别是些年轻人,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从个体说,是感个体之恩;从全体说,是感社会之恩。由感恩而回报,便可成为慈善精神之源。
我们社会需要更多慈善精神。慈善并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人格的高尚。这里面,其实并不关乎是否为富豪。(文/东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