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洲际导弹的发展:
相关事件:35年前悲剧:洲际导弹发射台爆炸
1995年10月,俄罗斯电视一台新闻节目对米·伊·涅杰林元帅逝世35周年纪念进行了简短报道。透过该节目的评述,人们终于恍然大悟,1960年10月24日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第一枚P-16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过程中,米·伊·涅杰林元帅牺牲在发射坪上。
P-16洲际导弹[资料图片]
这一惨剧被精心隐瞒下来。苏联的通讯社纷纷保持缄默,中央各报则同时于1960年10月26日发表消息,称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英雄、国防部副部长、炮兵主帅和战略火箭军总司令、著名的军事活动家、伟大卫国战争的光荣英雄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在履行职责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尽管飞机失事的说法和事故的真实报告差之千里,但它们却与苏联共存了数十载:一个用来蒙蔽人民,另一个则局限于那些达官显宦的狭小空间内。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苏联人及整个世界对苏联的导弹核实力产生怀疑。
第一代导弹是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包括美国的“宇宙神”D、E、F,“大力神”Ⅰ、Ⅱ,前苏联的SS-6。这一代洲际导弹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在技术性能方面还比较差,反应时间较长,均为单弹头,圆概率误差最大能达8000米。导弹的最大射程已达10000千米,起飞重量最大为122吨,弹头威力最大为500万吨梯恩梯当量。
第二代导弹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是美国的“大力神”Ⅱ,民兵ⅠA、ⅠB和民兵Ⅱ,前苏联的SS-7和SS-8等。这一代导弹主要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性能,发动机改为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有所缩短,核弹头加装了突防装置,命中精度、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80吨(SS-7),最大射程为11000千米(民兵Ⅰ和SS-7),命中精度最小已达560米,弹头威力最大为1000万吨梯恩梯当量。
第三代导弹是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民兵Ⅲ系列,前苏联的SS-9Ⅰ、Ⅱ、Ⅲ、Ⅳ,SS-11Ⅰ、Ⅱ、Ⅲ和SS-13等。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00吨(SS-9),最大射程为12000千米(SS-9、SS-11Ⅱ),圆概率误差最小为185~220米,导弹威力最大为2500万吨梯恩梯当量。
前苏联SS-9洲际导弹
第四代导弹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Ⅱ和MX导弹,前苏联的SS-17、SS-18、SS-19和SS-20等。这一代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可携带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最多可达10枚(MX和SS-18Ⅳ)。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220吨(SS-18),最大射程达16000千米(SS-18Ⅲ),圆概率误差最小90~120米(MX),导弹威力最大为2400万吨梯恩梯当量(SS-18Ⅰ)。
第五代导弹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侏儒,前苏联的SS-24、SS-25、SS-X-26和SS-X-27。这一代导弹所携带的弹头数量最多也是10枚,突出特点是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
俄最新潜射洲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