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40多亿元的盘子,圣人气象真是威武、宏大。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6月15日人民网)
习以为常,如果有那一位古代名人没有“被争抢”,只能说明他(她)不够出名。“朱熹故里”之争,完全是意料之中;竞相献“寿礼”,自然是顺其自然。争抢之意不在真假,在于“传承文化,发展旅游”,在于“古人搭台,今人唱戏”,当然,唱的是文化调,演的是旅游戏。“古为今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古资源”已成为旅游业的“摇钱树”,成为旅游掘金的“聚宝盆”。各地从中华古文化中寻找“捷径”的做法层出不穷。“古人”,尤其是古代名人的出生地、曾经居住地、曾经路过地、墓地等都被今人“抢”得十分火爆,“争”得面红耳赤。
炎帝故里之争关涉四省五地,即,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有人说:都是炎黄子孙,何需争夺“炎帝故里”?“曹操墓”、“刘备墓”出土了“煮酒论鬼雄”;“诸葛茅庐”让诸葛亮“无家可归”;赵云故里之争,扶不起“旅游阿斗”……保护与合理开发文化遗产,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取”文化含量,发展健康旅游业,是值得肯定的。但要警惕对传统文化的“滥开发”,警惕盲目“砸钱”不珍惜纳税人的血汗钱,警惕无智慧的简单开发,警惕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警惕不着边际的“拉郎配”。
争送“寿礼”,可知朱熹“处事之要”?朱熹的“处事之要”为:“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就是说,做事情只求正义而不要去谋求利益,要宣明大道而不要去计较功效。40亿的“寿礼”,都是一个目的——我地才是朱熹正宗故里。既然是“朱熹故里”,就更应该熟知朱熹的“处事之要”。当然,我们不能百分百地认同朱熹“处事之要”是正确的,但是,“求正义、明大道”有着现实意义。朱熹故里之争,恰恰暴露出“谋求利益、计较功效”之本质。今人的这份厚重的“寿礼”,以朱熹的“处事之要”是不会“接收”的。
有人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更是“智慧产业”,有多少智慧量,就会有多少旅游含金量。我们目前旅游业发展,要么践行着“无中生有”、“生命在于运动,旅游在于活动”;要么“门票经济”唱主角,无厘头涨价、无听证涨价、无节制涨价;要么用“美女经济”妆扮,或者,让旅游坐船头,“裸纤”在岸上走;要么就是争抢古资源,紧握古人的手,跟着感觉走……实在没有多少智慧含量。旅游经济学的“跑偏”,旅游业发展的误入歧途,不仅刹不住车,还在“飙车”,很危险。当务之急,要明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大道”——朝阳产业需要“阳关道”,不要被功利所蒙蔽。 (作者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