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老百姓过年常用的一些年俗物品,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模糊的记忆。
新的时代有新的生活,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正在创造新的年俗。而过去农耕时代那些年俗老物件,记载着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与旧日的生活紧密相联,回味起来也颇有几分温馨和乐趣。
兔年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年俗专家王作楫先生,请他讲述了一些旧时年俗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老百姓过新年,最重要的是图个吉祥。王作楫告诉记者,过去春节使用的年俗用品,多半都与吉祥的祈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文化也可以称为吉祥文化。
吉祥画儿
木版印刷已成了文化遗产
农耕社会中,图画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过去老百姓过年少不了要贴年画儿。年画儿年年要换新,是春节喜庆的重要标志。
过去北京地区老百姓贴的年画儿,多半来自天津的杨柳青以及过去属于河北的武清。年画的内容主要是“鲤鱼跳龙门”、“莲生贵子”、“麒麟送子”、“年年有余”之类,都是吉祥图。
除了年画儿,像灶王爷画、门神爷画、财神爷画,也都属于图画的范畴。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的功能。
木版画的制作方法,现在已经属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春节举办的一些庙会上,有时还能看到现场表演。简单地说方法是这样:在一块木版上刻好画模,在木模上敷以墨色,铺上纸,用磙子一推,再把纸轻轻揭下来,一张木版画就印出来了。也有彩色木版画,最常见的是三种颜色,最多有五种颜色,颜色再多制作起来就十分困难了。
吉祥字儿
“福”字儿不该倒贴
对联儿、斗方儿、春条儿、福字儿,都是属于书写的吉祥符号。直到今天,贴春联、贴福字,还在人们的春节习俗中被广泛使用。
春联,起源于桃符。据说“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也是为了避鬼的意思。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明代,桃符改称“春联”。据说朱元璋提倡公卿士庶家门口都书写春联,并亲自微服出宫察看。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现在有些人喜欢在家中倒贴“福”字,借谐音表达“福到了”的意思。关于这个习俗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来自明朝的马皇后,一种说法是来自清朝的慈禧太后。后一种传说的故事是:有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在乾清宫把福字贴倒了,慈禧看了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这个小太监。大太监李莲英急中生智,赶紧跪下来向慈禧求情:“老佛爷您看,福都到乾清宫了。”经过这么一解释,慈禧才转怒为喜。这件事流传到民间,就有了倒贴福字的做法。但王作辑说,故宫里的福字,没有一个是倒的,这是不允许的。倒贴福字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倒”和“到”是意义截然相反的两个字,倒贴福字等于是把福倒掉了。
实际上,倒贴福字只有在两个地方允许,就是在水桶上和垃圾箱上,因为它们都要倾覆使用,正好把倒贴的福字正了过来。
过年写的吉祥字儿还有斗方儿和春条儿。斗方儿就是四个字的组合字,常见的有“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肥猪拱门”等等。而春条儿也属于春联儿的一种,但只有一条。比如在床头对面的地方一定要写上四个字“抬头见喜”。春条儿的贴法一定要斜着贴,斜的方向一定要冲着屋里,绝不能冲着门口,否则喜就要被带走了。
吉祥剪纸
“挂签儿”原本叫“拒穷”
过去老百姓过年时经常在门上、窗户上贴一种下面带穗儿的剪纸,现在叫做“挂签儿”,也有人叫它“挂钱儿”,但它真正的名字其实叫“拒穷”。
王作楫说,这个物件儿的来历传说来自姜子牙。据说姜子牙封神的时候把神全封完了,他老婆来找他要求也获得一个神位。但好听的神号都用尽了,姜子牙只好封她做个“穷神”。老婆说,穷神就穷神吧,好歹也是个神,但我总得有个封的地方啊。姜子牙说,你哪里都可以去,但就是不能去穷人家,因为他们已经很穷了。老婆说,我怎么知道哪个是穷人家呢?姜子牙说,穷人家门窗上都挂着破破烂烂的东西。于是,百姓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在门窗上挂些破布条以拒穷神,叫做“拒穷”。后来大家觉得破布条不好看,就用剪纸代替,下面的那些穗儿象征的原来是破布条。
吉祥灯笼
有灯必有谜
灯,过去叫“气死风”,后来有人觉得这三个字太俗,就改叫“乞赐封”。
灯文化是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正月十五也是过年的一部分,灯在这个节日中的位置更重要,以至于人们也把正月十五叫做灯节。相传当年汉文帝平定了诸吕之乱后,万民同庆,皇帝也在正月十五那一天走出宫来,点上灯笼与民同乐。而灯笼最早也就是从那时起源的。
过年使用灯笼寓意着“红红火火过大年”。而灯笼还和“灯谜”紧密相关。有灯必有谜,打灯谜也叫“打灯虎”,意思说,灯谜这种考验智力的活动比武松当年打老虎都难,所以叫“打灯虎”。
家族团聚的时候打灯谜中奖取乐,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比如《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生动描写。民国时期市井商业发展起来,许多大商家过年时都搞猜灯谜活动。王作楫小时候就见过这样一个场景,前门大街上一个商家的灯笼上写着“猪八戒洗澡”谜面,猜一食品,还讲明猜中者奖励“苹果三千”,有人猜中了谜底是“猪下水”,前去领奖,商家给他一个苹果,上面插着三个牙签儿。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为了逗大家一乐儿,聚拢人气,所以谁都不会太较真儿。
黄历本儿
旧时代中的生活指南
黄历不算是什么吉祥物品,可在过去的年代里,也是过年时几乎家家要购置更新的东西。
最早的黄历叫“皇历”,是由皇宫里的钦天监制作发布的,必须是官印,私人不能出。后来到了民国年间,私人的书局也开始印皇历,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把“皇历”改叫“黄历”,也叫“时宪书”,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编造。
黄历的内容,不光有天文学的计算规制,也与中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十二生肖等理论密切相联,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比如即将过去的庚寅虎年,属于金虎,是个很吉祥的年份。而这个虎年是“过山虎”,与之对应还有“上山虎”、“下山虎”的说法,下山虎是不太好的,上山虎是很吉祥的。而即将到来的辛卯兔年,属于木兔。因为兔子本来就是吃植物的,而且今年的兔年是禅窟之兔,是月宫里的兔,所以按过去的说法也是个很吉祥的年份。类似这样的内容,过去在黄历上都要体现出来。
中国最晚在秦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大约从宋朝开始,历书中出现“冲煞忌宜”的术数内容。千余年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
黄历中除了要标明二十四节气,还有三个杂节气也必须标明出来,那就是“三九”、“三伏”和“梅雨”。“三九”很好理解很好记,叫做“冬至当天就数九”。而“三伏”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叫做“夏至三庚才数伏”:过去人们是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计日的,庚是十天干中的一个,十天才出现一个庚日,这个说法的意思是夏至过后出现第三个庚日时,才开始数伏。而这个情况在每年中都是不一样的。至于“梅雨”节气主要在南方地区受重视,它的计算方法是“雨水”节气过后的第81天为梅雨季节的开始。
过去老百姓几乎家家都有黄历,黄历上对每一日的吉凶利弊都有各种说明。人们出门遇上了倒霉事儿,常会被调侃:“谁让你出门不看黄历的?”虽然此话不能太当真,但也反映了黄历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