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
吉鸿昌
天津北方网讯:“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诗篇。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1913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由于作战勇敢且为人正直,逐步成长为西北军中赫赫有名的将领。1931年8月,因长期目睹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拒绝执行蒋介石“围剿”红军鄂豫皖根据地的命令,被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他在国外闻讯,立即结束“考察”之行,乘船回国。在上海,他找到中共地下组织,表达了自己抗日救亡的强烈愿望,并坚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建议他到天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经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机关设在天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4月,吉鸿昌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秘密前往山东联络冯玉祥组织武装抗日。在得到冯玉祥的首肯后,他火速赶回天津,廉价变卖家产,凑足6万元购买了一批枪械,并委托夫人亲自护送到张家口。1933年5月,他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侵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但是,由于蒋介石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仅没有给抗日同盟军以有力的支持,还以同盟军破坏基本国策为由,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因弹尽粮绝而失败。
同盟军被绞杀后,吉鸿昌回到了天津。遵照党的指示,于1934年5月在天津成立了包括冯玉祥、李济深、方振武等反蒋抗日力量在内的“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吉鸿昌被选为主任委员。为了扩大抗日救亡宣传,他领导的“大同盟”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民族战旗》,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吉鸿昌在天津进行的抗日救亡工作,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国民党南京复兴社特务处派出大批特务来津,对吉鸿昌等共产党员的活动进行日夜监视。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国民饭店以打牌为掩护,同广西李宗仁的代表秘密会谈重新建立抗日武装的问题时,国民党特务突然冲进房间,吉鸿昌受伤被捕。
被捕后,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逼迫他投降招供,遭到了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反动派悍然下达了“就地枪决”的命令。11月22日,吉鸿昌被国民党重兵押解到北平。11月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吉鸿昌将军在天津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机智勇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却深深留在天津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