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勿谈“核”色变
3月15日,在日本福岛县,日本自卫队成员对撤离受核电站辐射影响地区的灾民鞋子进行清洗。新华社/路透
专家认为,对这次事故,民众没有必要谈“核”色变。首先,据日本媒体报道,福岛核电站内的爆炸是由氢气引起的。核安全专家林诚格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推测,氢气的来源很有可能是放置核燃料的金属外壳中的锆合金与水蒸气在高温反应下形成,氢气分子的活跃性很高,很容易形成爆炸,这并不是所谓的“核爆炸”。其实,核燃料本身是不会发生“核爆炸”的。原因在于,铀的浓度相差很大。核弹中的铀235浓度在90%以上,而核燃料反应堆中铀235的浓度不过3%左右。正如烈度白酒可以点燃,啤酒却很难点燃一样,反应堆即使失控,也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2日也表示,反应堆堆芯产生的水蒸气外泄至安置反应堆的容器外,因此产生的氢气和建筑物内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导致爆炸。
其次,核电站有周密的防护措施。核反应堆外有三层安全屏障,最外层的安全壳是由坚固的厚混凝土加钢板组成的,内部衬有防辐射金属材料,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即反应堆机组核燃料棒熔融,彻底烧毁,密闭的反应堆安全壳也能把绝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质都密封在内部,泄漏出来的只是中子、伽玛等辐射。“只要放置核燃料的金属外壳保持完好,情况就不会太严重;如果像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金属外壳发生爆裂,辐射剂量才会大幅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专家乔登江分析。据悉,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安置反应堆的容器本身并未在爆炸中损坏。
专家表示,此次事件为进行核科普提供了契机,也给世界核技术领域带来了一个新课题——在未来核电站设计时,需要将地震与海啸的叠加作用考虑进去,在沿海与地震频发地方更是如此。
核安全小常识:什么是辐射?
辐射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在核能领域,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电离辐射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其防护。通常将电离辐射简称为辐射或辐射照射。
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地球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等。辐射无处不在,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水草木、乃至人们体内都存在着辐射照射。人类所受到的集体辐射剂量主要来自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非常小,约0.25%。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网站介绍,人们在对辐射产生健康危害的机理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辐射防护体系,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是: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国际基本安全标准规定公众受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1毫希,而受职业照射的个人剂量限值为每年20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