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炼钢工人,首创“热修”马丁炉的“铁人”,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他的党龄同新中国的年龄一样长。
潘长有,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26年生。曾任天津市劳动局副局长,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河北省总工会副主席。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届执委。
潘长有9岁失去父亲,12岁被迫到北洋纱厂做童工。为了生活,他一直在天津、上海等地当工人,受尽了压迫。全国解放以后,他深切感到自己真正成了主人,多年被压抑着的智慧如泉水般涌现出来。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无限热忱,使他为人民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抗战胜利到天津解放,天津制钢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解放初期恢复生产后,炼钢炉也经常需要停下来维修,每次维修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当时,潘长有是天津制钢厂生产一线的一名基层干部,全厂的生产量就靠一台马丁炉来完成。为了不影响生产,他在全国首次把过去“冷修”马丁炉的方法改为“热修”。为解决“热修”马丁炉的难题,他用水浸透全身衣帽,奋不顾身钻进摄氏七百度的炉内修理。衣服烤糊了,就再淋湿;不能呼吸,就用湿手巾蒙上脸,再钻进炉去。在这样紧张难熬的状态下,他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成功重垒隔热墙,顺利完成了前墙的修理工作。全部修炉时间较“冷修”节省六分之五。由于“热修”马丁炉的成功,全年节省修炉时间约64天,为国家多生产钢锭的价值与时价一千多万斤小米等同。
从此,潘长有的英雄事迹振奋了全厂,传播到全国。1950年6月,他作为全国政协会议的特邀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潘长有说:“不学习政治,就会变成近视眼。”回厂后,他就在该厂业余学校学习,不懂就虚心向人求教。同时,他对工作更加负责,更加刻苦钻研,炼钢技术有了惊人进步。他细心观察每一炉钢的情况,如造渣子、看温度、算时间等,和工程师、工友不断交换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炼钢技术。同时,吸收太原钢厂经验,用镁砂管子代替镁砖修前墙。经过研究,他提出用铁管装镁砂修砌白灰炉,每次能节省进口镁砖3000块,相当于当时十余万斤小米的价值,使白灰炉寿命由生产40炉钢增加到生产60炉。
潘长有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1981年初,在处理“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时,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和调查组的同志顶住巨大压力,冒严寒、顶海浪、现场察看,听取群众意见,得出了“由于领导违章指挥而造成的责任事故”的正确结论,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维护正义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感。
退休后,他仍坚持工作学习。1987年,被聘为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经常到基层调研,为我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奉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