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京剧的英文名儿,该叫“Peking Opera”还是“Jingju”?李恩杰的倡议刚一提出,微博上的网友便自动分成了几大阵营:有人认为京剧是我国的独立剧种,因而力挺李恩杰的倡议。也有人认为京剧的传承才是大事,如今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国粹的精髓之上,反倒注重更名,此事纯属“穷折腾”。也有人认为,更名一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京剧改不改名不重要,倒是一些京剧之外的事物需要正名。
【谈更名之保护传承】
□京剧不是“北京歌剧”,我坚持认为,应将京剧的英译改为“Jingju”,不要从译名上就白白丢失了中国特征。
□更名并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情绪或偏激的文化自卑,而是希望在文化失衡的当下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
【谈更名之纯属折腾】
□没事儿找事儿。
□现在还有几个中国年轻人会唱京剧?要传承国粹,也只能依靠“梨园世家”了。国人本身都不重视的文化瑰宝,还能叫瑰宝吗?光正名有什么用? 微评论 单靠呼吁不给力当大家还在为京剧的英文叫法争论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中国菜、中国功夫、中国电影早已在全球各地登陆。无论是否生活在国外,是否接触过外国朋友,但凡看过美剧、电影的人都不难发现,功夫(Kung fu)、豆腐(Tofu)、荔枝(Lychee)、乌龙(Oolong)等中文音译词早已出现在对白乃至各种外国商品的包装之上。且不说京剧,仅以一道中国家常菜“宫保鸡丁”为例,依照严格的英文直译应该叫做“Spicy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但在唐人街的中国餐馆,“Kung Pao Chicken”倒是很受外国食客青睐,即使奥运会的英文菜单上,也直截了当地引用了“Kung Pao Chicken”。
当京剧正名一事被当做倡议提出时,我们不禁反问,难道每个中国音译词汇都是通过倡议正名才被叫响的?回答必然是否定的。
想要老外开口讲“Jingju”,一方面需要我们强化更名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他们自己愿意。如果京剧能够像功夫、中国菜、旗袍一样,时时处处都散发出浓郁的本土气息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那所谓的呼吁迟早会成为一种多余的举动。正本清源,还需打响名号,京剧要正名,单靠呼吁不给力。想让“Jingju”誉满全球,最该依靠的还是国粹本身的魅力和影响力。(记者王垚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