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历史之河,淘沙沥金,在九河下梢的天津,岁月之手,为海河儿女留下了幢幢美不胜收的历史建筑。她们是历史的瑰宝,向世界展示天津的独特魅力;她们更是凝固的音符,奏响新世纪天津的华彩乐章。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步伐。2005年7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其中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为全国首创。之后相继成立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保护管理工作的完整体系。
2005年10月11日,市政府组建风貌整理公司,成为我市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的唯一特设国有企业,冯军出任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那一年他才30岁。
“仕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公司在组建过程中,市政府就决定按照《条例》开展静园的腾迁整理工作。此时的静园,虽作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但历经变迁和损坏,已成为45户居民伙用居住的大杂院,建筑损坏严重,主楼和院落搭满违章,经房屋安全鉴定已属危房。这是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条例》颁布实施后全国第一个依法腾迁保护的试点。与拆迁相比,腾迁是新生事物,腾而不拆,腾空保护,其难度远大于拆迁。事实上,早在10年前静园就开展过搬迁,但未能如愿。这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军令如山,不容迟疑。3天后,冯军带领全体员工开进静园。从那天起直到今天,他再没有过上一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
“我们不走,你们就是打着政府旗号搞开发。”每当想起这些,居民韩大娘总是感慨万千。大娘和老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静园腾迁初期,老两口就特别反对,认为腾迁就是搞商业开发。但是当她看到冯军和他的团队一户户不厌其烦的讲解政策,小心翼翼搜存原始建筑材料并编号封存时,她开始对冯军有了好感,紧闭的心锁也因冯军的执着和真诚而静静开启。再之后,韩大娘渐渐成了小冯“团队”的一员,帮助动员邻居早日搬迁,因为她深信把房子交给小冯,她放心。
困难群众王兆海,不会忘记2005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冯军亲自驾车陪他去王顶堤看安置房的那一幕;孤寡老人张婕,不会忘记冯军在得知她家庭困难,当场号召大家给她捐款的那一刻;门广理老人的儿子,不会忘记正是因为冯军团队的细致工作,把父母安置在自己的同一小区,实现了自己多年来未能如愿照顾年迈父母的宿愿;吕海雄老人更不会忘记,正是因为冯军团队的真诚工作,才使他能与多年来有长期矛盾的母亲重归于好,使自己能在母亲82岁高龄后尽最后一份孝心。
这样的例子,在冯军身上不知发生了多少。从静园到五大道,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公司深入开展“扶危济困、和谐腾迁”活动,建立了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困难群众回访机制,先后有300多户困难家庭得到了救助,改善了居住和生活条件。他常说,老百姓不容易,特别是困难群众更不容易,多给他们一份关爱,政府就能少一份压力,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
为达到“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整修效果,使静园成为活化的历史建筑,冯军已记不清多少次与天津、北京、吉林和美国、意大利、日本的建筑专家研讨整修方案,记不清多少次往返博物馆和高校搜集历史文化信息、制作静园文博产品,他的时间,几近被工作填满。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雕细琢,2007年7月20日,静园正式开放。开园当天,冯军请来了第一批特殊的客人,那就是静园的老住户,看到精心修葺后的静园,他们自豪极了,部分老住户还主动当起了义务导游员。静园先后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品牌魅力景区”等7项荣誉称号,累计接待中外游客逾60万人次,贾庆林、李长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静园,并给予肯定,CCTV、美国CNN、日本NHK、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均作了专题报导。
静园的保护利用,完全依照市场化方式,几乎没有利用政府一分预算,却使百姓受益、政府受益、社会受益、企业受益,实现“多赢”,创造了国内外引人瞩目的静园模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冯军并没有因为静园项目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他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知道静园只是一个“点”,而不是“面”,真正的挑战是街区的整理--那就是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涵盖规划、金融、商业、文化等等多个学科和产业,是一项跨学科、国际化、综合性的事业,难度远远大于单体建筑。2006年起,他先后筹划了先农大院、庆王府和山益里保护试验区和民园西里文化产业街区,并带领员工,先后与国内外40余个规划设计、商业运营、高等院校等团队共300余人开始了一项长达4年多的综合研究和试验。
2009年2月底,为抵御金融危机,活跃城市经济,市政府要求五大道民园西里文化艺术街区“五一”节前实现开业。而此时离开业还不足60天!设计、整修、招商都没有准备,是接手任务,还是说明困难推迟开业?很多人犹豫了。而冯军却斩钉截铁的说,干!拼命也要拿下!
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健康的透支。经过60天的苦干,2009年5月1日如期而至,冯军和他的团队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一天,民园西里文化艺术街区举行了盛大的开街仪式,并发起了“我对天津有信心”系列公益活动,提出“以爱人之心来爱天津的文化,以暖人之心来暖天津的经济,以求索之心来求天津的发展” 。
2010年6月,冯军带领团队开始了五大道试验区起步区—庆王府和山益里精品酒店区的整修工作。作为五大道内最大的单体建筑,有五大道“楼王”之称的庆王府,因其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对其整修比一般风貌建筑整修要求更高、压力更大。
又一次与时间的赛跑,又一次与体能的较量,又一次与科技的比拼。从接手任务的那刻起,冯军直接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现场。从此,再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腾迁、设计、整修、招商、筹资,多管齐下:报告一份接一份,会议一个接一个,谈判一场接一场。从概念设计到整修方案,从施工进度到招商谈判,从家具选型到壁画装饰,最不缺的是难题和困惑,最缺的是时间和睡眠。2011年除夕,在亲自送走最后一批农民工后,冯军和他的团队又一次把团圆饭变成了加班餐。同事们在私下给他起了一个“拼命三郎”的外号。对此,他说:“有时感觉,真的很累,但很充实;真的很苦,但很幸福。”
天道酬勤。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个中西融合、兼容并蓄、创造我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新标准的庆王府呈现在世人眼前,山益里精品酒店也将于今年10月份正式运营,工作成果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冯军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自筹资金20多亿元,对104幢,9.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开展保护性腾迁工作,妥善安置群众1351余户;施工管理和整修达到我市一流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端服务业亮点项目。
作为党支部书记,冯军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认真遵守《国有企业领导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审慎使用手中的权力,坚持集体研究决议制度,重大资金调度、人事招聘、内部职能调整和党员发展等工作,必须经过党支部委员会、经理办公会和董事会研究并决议。在生活中,他不和别人攀比,尤其是不与合作者中那些国内外大老板攀比,不寻求奢侈美食、名牌服装、珍贵珠宝,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在谈判、合作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合作者的称赞和敬佩。在工作中,能推辞的宴请一律推辞,用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打消那些怀有不良企图人的想法。西班牙、香港、美国等跟他合作过的设计团队常说:“冯总是我们遇到过最好的甲方,他从来没有向我们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环境竟如此美妙。”
公司大量资金用于腾迁安置,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有关系、有背景甚至是黑社会背景的人,他们利用各种渠道找到他,希望得到超额补偿,并做出种种“承诺”或“威胁”。对此,冯军一律义正词严的给以拒绝。有人劝他不要太认真,说这些人不好惹,不要因为这点“小事”引祸上身,阻碍自己仕途发展。而他却坚定的说,做事重于做官,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职,绝不能用公共资源谋取私利。
他还结合公司业务综合性强、资金投入大的实际,从岗位职级、廉政教育、廉政监督三个方面,构建起具有整理公司特色的廉政建设体系。岗位绩效是指根据定岗定级和绩效管理要求,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能和员工职级,通过规范岗位、职能和职级,并结合廉政一岗一册建设,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加强廉政建设。廉政教育主要从“听”(听廉政事迹报告和讲座)、“说”(廉政故事交流)、“观”(看廉政影片)、“思”(反思制度漏洞和自己的言行)、“写”(撰写廉政学习心得)等角度,全方位做好廉政教育工作。廉政监督则主要包括廉政风险防控、廉政回访、廉政说明、廉政问责等制度,尤其在大项目建设中,创新“零距离”监督模式,纪检干部和律师参与大额合同审定,有效的防范了廉政风险。
此外,在实践中,冯军还创新了廉政说明、廉政回访和廉政问责制度。这三项制度,分别从重点岗位责任人员、纪检部门及合作对象三个渠道完善廉政监督体系,构筑起反腐拒变的铜墙铁壁。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自成立以来,大额资金使用无一差错,无一例违法乱纪事件发生。2009年公司纪检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获得市纪委“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奖。
此外,冯军先后在局级、市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7篇,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组织市级课题1项、局级课题7项;先后荣获市局优秀共产党员、市局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公司团支部先后荣获局级、市级和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公司党支部获局级优秀党支部称号。截至目前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市级、局级集体奖20余项;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公司风貌建筑保护成果800余篇,中央和国际媒体报道50余篇,为我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当您漫步在五大道静谧的街道上,细细品味这些驰名海内外的小洋楼,欣赏时光留给我们的珍宝时,是否想过,正因为有了冯军这样一批深爱并且愿意献身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事业的守护者,才使这些建筑得以涅槃重生、重复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