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一颗铆钉都货真价实
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30多名养护工负责养护大桥,每天通车高峰过后,养护工们就来到桥面上,用锤子敲敲打打,检查大桥健康状况。
20年来,天天与桥为伴的车间主任何光明对大桥充满崇敬之情。他说,现在的养护主要是针对铁路的枕木,大桥的结构一直保持得很好。“你看这些铆钉,虽然只有22毫米,但是货真价实,规格很高,它们是连接钢构的关键,到现在都纹丝不动的,看铆钉就知道这个工程不是偷工减料的。”
何光明说,钱塘江大桥屹立不倒,一靠货真价实,二靠技术创新。钱塘江地处入海口,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变迁不定的泥沙是两大难题。茅以升冥思苦想,最后从浇花的水壶在沙土里射出小洞得到启发,发明了“射水法”,解决了打桩的难题。“沉箱法”、“浮远法”,一个个技术难题就是这样被攻破的。
大桥至今没有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的维修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仅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这是一座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大桥的5号、6号桥墩在1937年、1944年和1945年被炸过,但至今仍能正常使用。”钟光明说。
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这座施工人员夜以继日925天、耗资160万美元的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只留下残存的桥墩。同年日寇占领杭州,但直到1943年才开始动手修桥,因为日本人发现修补太困难了,很难达到茅以升建桥的标准和工艺。直到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才成功把钱塘江大桥修复,兑现了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
“茅以升他们是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来做的。”钟光明说。
文献记载,刚开工,总工程师罗英就对茅以升说:“钱塘江大桥修不好,出了问题,第一个要跳钱塘江的人是你,第二个是我。”茅以升自己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他为钱塘江大桥日夜奔走,“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
在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中,茅以升的角色相当于今天的桥梁项目业主指挥部指挥长,融资方式采用收费还贷。茅以升不仅要苦思施工方案,还要四处奔走融资,更要节约费用,监管支出,同时培养国内技术力量。最大的困难是,大桥尚未竣工,战火已经烧到了钱塘江边。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尔后的40多天,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冒着炮火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大桥通车当日,就立刻投入到为抗战运送军火物资的任务中。
“建桥,建得不好还不如不建”
“跟那个年代比起来,现在我们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更不需要用生命去冒险。”茅玉麟说,“不论什么时代,都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建桥,钱塘江大桥已经被当成文物,但这种精神不能像文物一样只存在博物馆里。”
茅玉麟说,近来桥梁坍塌事故频发,令人痛心。中国在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没有问题,但是利益交换、层层分包造成某些工艺的缺失;程序上的省略,导致设计的要求达不到,再加上日常管理和养护比较落后,所以当超载出现时,直接导致桥梁事故的发生。
离开钱塘江大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落日的余晖洒满茅以升先生的铜像。“建桥,建得不好还不如不建”,茅以升的这句名言,久久回响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