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辽阳老城区,也是一个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突飞猛进的现代化新城区:如诗如画的休闲广场、平坦宽敞的街巷道路、崛起的高楼大厦;繁荣的商贸区;科技、文化、教育的发达区;文明祥和的人文社区……18万民众在“绿、净、美、安”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着。
47平方公里的沃土,承载了千年历史,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拼搏进取的文圣人。
近年来,辽阳市文圣区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三产立区、工业强区、开放建区、文化兴区”战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校正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该区先后获得国家级平安区、国家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省和谐文明社区建设示范区、省就业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去年,该区“四位一体”养老新模式被网友评为2010年县(市)区政府“亮点工程”之一。
奖杯和荣誉记录着文圣区民生为本,服务为先,创新社会管理的坚实步履,民生和谐正托起18万文圣区居民幸福的梦想。他们正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着充满勃勃生机的和谐文明新城区迈进。
金盾给力平安文圣。
撑起平安一片天
前不久,家住辽阳市文圣区襄平街道安居社区的一对夫妻出差时耽误了返程,放学回家的儿子没钥匙进不了家门,妻子就按照“邻里守望卡”上的号码给对门邻居打电话,请邻居帮忙照看孩子;庆阳街道唐户社区活跃着一支由十余名退休老党员组成的“夕阳红治安巡逻队”,十多年来始终为社区和谐与安宁奉献自己的余热,白天,社区巡逻队有他们的身影,晚上,他们不定时地为居民看门望锁,守护着社区的安宁……
这些发生在辽阳市文圣区的一幕幕,展示着平安建设给该区百姓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的文圣区,居住者安心,往来者顺心,投资者放心。 “平安文圣”已成为文圣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
文圣区地处老城区,也是辽阳市中心城区。在平安创建中,该区建立了党政领导,综治协调,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政法、司法专业队伍各司其职的平安创建长效机制,连续7年被省综治委命名为“省级平安区”,2008年被评选为国家级平安区。
面对越来越高的创安要求,如何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把平安品牌真正在辽阳乃至全省叫响,成为摆在文圣综治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文圣区积极探索,集思广益,全方位高效整合域内社会综合资源,确立了“抓平安、保稳定、求和谐、促发展”的发展战略,为百姓撑起平安一片天。
平安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单位之多、部门之广、人员之众是不言而喻的,在一次工作会上,该区区委书记张东慷慨陈词:创安工作,就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它的好坏往往由最弱的一环决定着,细心维系好坏,细节决定成败。
凡事都需要从源头做起,平安创建也不例外。对此,该区从源头抓起,注重对重点人群(如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坚持做到“四化”、“三防”,即: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范化、房屋出租管理微机化、安置帮教经常化、青少年教育社区化,实现防流窜犯罪、防重新犯罪、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综合性目标。该区已连续5年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在平安创建中,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实施了以“三保”队伍(社区4050保安、保洁、保绿人员)为主体,以五老、低保户治安志愿者和基干民兵为补充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在预防犯罪和震慑不法行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年来,该区平安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公安“三基工程”、车辆配备、综治宣传、群防群治、物防、技防等基础建设,该区基层创安率达到了100%。
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和健全了区、街、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级网络,6个街道全部组建了调解中心,各级调委会和调解小组达到1301个。为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和震慑,该区建立了行业预警报警机制、楼道预警报警机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路段间隔50米设立一个报警站,建立街头报案报警机制。截至目前,该区共建立报警站650个,报警员2000余名,有效降低了刑事、治安发案率。美丽的泰和园记录了文圣区居民的幸福足迹。 □刘作良/庄奉明/本报记者/严佩鑫摄
公共服务信息化
幸福是什么?对于年过七旬的李华老人来说,生活在辽阳市文圣区武圣街道菜市社区,享受着封闭小区的物业管理,与周围的邻里亲如一家、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当在沈北新区置下新房的儿子准备接他过去时,李老却是不肯搬。
与李老的感受相似,越来越多的文圣区居民,无论是整天忙于工作的上班族,还是已经退休回家的老人,或是患有疾病的残障人,生活困难的居民,都有着与他们一样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家住东兴街道四大社区的李宝家和王玲是一对盲人夫妇,他们平常的生活中总是离不开“2296777”服务热线。无论什么问题,总有服务人员耐心细致帮他们解决。李宝家激动地说:“文圣区‘2296777’呼叫中心早已成了我家生活中的好帮手,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打来问安电话,并帮助呼转服务员来家里收拾卫生、擦玻璃、包饺子,还定期来给我们理发,领着我们走出家门购物、游玩。而这些服务都是无偿的。虽然我看不到世界,但我能感受到阳光,生活在文圣区,我们全家很幸福,很温暖。 ”
其实,这只是该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民服务解忧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热线电话蜂拥而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开通一个热线很容易,办好热线却很难。文圣区就是凭借一根24小时时时开通的小小电话线,创造了社会管理的新模式。这其中的关键其实在于该区真正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开通热线的宗旨,始终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承诺。
几年间,该区利用“2296777”这个普通的电话号码,成功搭建了2296777社区居民呼叫服务、行政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婚姻服务四大服务平台。其中,2296777社区居民呼叫服务平台,是由政府提供运行成本,以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为百姓提供全方位社会服务的具有文圣特色的服务模式。
在社区服务中,该区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旅游公司、餐饮机构、影剧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老年大学、家政服务公司等百余家服务商吸纳为会员单位,加入到社区服务系统,为全区百姓提供生活消费、家政配送、医疗卫生、市场导购、房屋租售、生活百事、安全保障等“零”距离服务。
2010年,为更好地服务居民,该区还将2296777居民呼叫服务中心软件、硬件都加以升级和改造,并将原有的6大类66项服务,拓展为面向辽阳全市的10大类98项服务。
尽职的社区巡逻队。
创造养老新模式
其实,在文圣区生活,最幸福的是老年人。每天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室聊天、下棋成为辽阳市南门街道喇嘛园社区退休老人们的“必修课”;茶余饭后,三五成群的文圣区老年人相约在泰和园健身广场,舒展身体、其乐融融、共享美好的晚年……
记者眼前的一幕幕只是该区老年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缩影。去年以来,该区在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的基础上,以“广民虚拟敬老院”为依托,创建出以娱乐养老、体育养老、旅游休闲养老、民办小家庭养老为内容的“四位一体”养老新模式,让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各得其乐。该区因此荣获“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殊荣,成为该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区。
作为辽阳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文圣区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养老事业的发展,创新出将民政福利政策和就业援助政策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文圣模式,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又使大龄下岗职工得以稳定就业。目前,该区已经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日间照料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上满足了全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2005年,宋广民创办了“文圣区广民虚拟敬老院”,设立公益性岗位,吸收78名“4050”失业者成为服务员,为居家养老养员提供综合性服务。目前,该虚拟敬老院已吸收居家养老户200余户,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务。
整合社区资源,开展日间照料服务。该区开办以“东三义老年日托中心”为主体、社区老年日间照料室为依托的老年日托服务,建成集学习、餐饮、休闲、健身、游艺、维权、咨询于一体的现代老年服务实体。
整合需求资源,开展日常援助服务。为顺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的餐饮服务,“虚拟敬老院”和“东三义老年日托中心”等分别设立了老年餐饮配送中心。该区政府为其配备了“敬老行动”服务车,根据每个老年家庭三餐的不同需求,送餐到户,提供个性化特色餐饮服务。此外,该区先后成立36个老年志愿者协会,43个老年志愿者队伍,常年为老年人提供援助服务。
整合娱乐资源,开展文化健康服务。该区各街道、社区常年对老年人开放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并组织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开办老年大学,聘请老医疗专家、老书法爱好者、老科技工作者定期到老年大学授课。截至目前,该区设立了1000平方米的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兴建老年星光计划项目17处,改扩建老年活动室12处,安装健身器材248套、3000余件。
□本报记者/周宝玺/严佩鑫
活跃的社区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