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一边是国办养老院火爆异常,众多老人排队等待进院;一边是民营养老院吃不饱,高空床率无法带动养老机构良性运营,这是记者近期在采写“聚焦天津养老新模式系列报道”时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天津养老市场冷热不均?
养老院“空满”现象多
据了解,天津是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民营养老院已成为天津养老市场的主力军。可是,占绝对大比例的民营院却不像国办院那样受到老人们青睐。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尽管不少民营养老机构努力办出特色,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床现象。天津市养老院是引领天津养老行业的国办院,院长孙兆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排队等待进入天津市养老院的老人就有近2000人,尽管一再扩建,床位已达到850个,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可是,记者在几家民营养老院走访时看到,虽然院内硬件条件非常完备,服务水平也较高,但仍处在住不满的境地。
专家和市民谈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冷热不均的局面?天津市老年学会会长王辉认为,一是大众对民营养老机构的认知度不高,纵使他们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由于名气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导致受到的关注较少;二是老人对民营养老机构缺乏足够的信任,认为民营机构的服务规范性可能不够,各方面的保障也缺乏;三是由于有关部门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支撑不足,而民营院毕竟需要盈利,运营压力较大,可能因此造成服务缩水。另外,孙兆元也认为,规模较大的民营养老机构多设在市区以外,距离也是阻碍部分老人选择的原因之一。
虽然社区旁就有一家民营老年公寓,但今年72岁的老人郭奶奶还是决定去距离她家较远的国办院,即使需要排队等上一段时间。她的一席话道出了大家普遍的心态:“还是担心民办的养老院服务不好,怕护理人员素质不高。”
护理人才非常短缺
“除了老人们心态和认知度的问题,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吃不饱’,发展受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才短缺。”有着几十年从事养老行业经验的李存荣告诉记者。“养老机构管理和护理人员流动大,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占据养老机构市场绝对主力的民营养老院,人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李存荣说,养老护理人员目前工资待遇低,一般月收入为1500元左右,但劳动强度大风险也高,而老人认为是花钱买服务,对服务要求高,让服务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因此造成大家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行业,很多人即使做了这行,也是半路退出,要么转到其它待遇稍好的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天津爱鑫瑞景园老年公寓院长周静告诉记者,专业服务人才短缺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破解养老市场这一冷一热的难题迫在眉睫。本报记者吴 薇郑 妍
老人关注儿女咨询行业人士参与其中
一组养老报道三方心思牵挂
本报在“晚报记者走基层”专栏中推出的《聚焦天津养老新模式系列报道》,自11月陆续刊发以来,受到全市读者的广泛关注。连日来,四篇系列报道吸引了众多读者致电本报,盛赞这一专题报道关注了百姓所关心的话题,为解决养老难题提出了许多好的思路。
本报陆续刊登了《养老不离家“走读”养老院》、《候鸟式养老哪舒服住哪》、《买套老年公寓您可在家养老》、《田园式养老诗意又惬意》及《天津养老模式各具特色舒适新颖让老人绽放新精彩》等“走基层”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今年76岁的周大娘家住河北区,她给本报打来电话说:“看到有关养老的系列报道后,我们小区里有好几位老人都想知道这些养老院到底情况怎么样。他们委托我给报社打电话咨询一下。”冯大爷则让家人打来电话,询问老年公寓如何购买。《今晚报》推出的这一养老系列报道,让读者对天津养老机构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本市静海县一家田园式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看到系列报道后也给本报打来电话说:“我们在运营中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也苦于信息不畅造成人们对养老院认知度不够的现状。看到你们的报道后感觉又有希望了,真心希望今晚报再给养老市场多些关注。” (记者吴薇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