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2011年,由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相继在天大、南大等高校开展,在广大学子中引起热烈反响。12月14日晚,本市首个“非遗进校园——相声传习基地”在南开大学国乐相声社团正式挂牌。
当晚,天津市非遗中心、天津青年宫、南开大学团委共同举办了隆重的授牌仪式。仪式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回族重刀”、“相声”、“古典戏法”的传人为到场的学子们倾情献上了一场精典的传统艺术盛典,无论是百转千回的古曲“流水”、机巧的“相声”、“戏法”,还是豪情万丈的“重刀武术”,现场观众仿佛被带入了中华文明的悠悠长河中,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端庄、质朴与凝重。
据悉,随着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工作,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本市各高校社团组织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章第三十四条规定的: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了“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非遗传习基地的建设作为本系列活动的子项目也正式开始实施。
南开大学活跃着多支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生社团,将优秀的民族艺术与现今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文化学习生活。“非遗传习基地”的启动,就是要以基地为中心,融合非遗保护社团力量,引导学生参与到“非遗”的传承过程中来,并且充分挖掘青年艺术人才的创造力,在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之间搭建起传艺、继承、创新的桥梁。这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进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非遗进校园——相声传习基地”的正式启动,本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始向实践与探索工作迈进。非遗保护部门还将陆续选择一批优秀社团组织,建立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将非遗传承工作引向深入。(记者吴宏 通讯员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