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察民情调纠纷 办实事解难题
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2010年3月,河北区检察院在全市率先设立社区检察工作室,办理日常检务工作,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两年来,该院凭借“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理念,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大家遇到难事,尤其是法律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到社区检察室问一问,检察工作室也因此成了沟通检察机关与居民群众的“连心桥”。
居民李大娘的老伴病逝后,留下几万元的债务无力偿还,继而引发的继承、债务两场官司也接连败诉。茫然无措的李大娘在路经家门口的社区行政中心时,看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河北区检察院社区检察室的牌子,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推门走了进来。检察干警热情接待了她,并仔细倾听老人的诉说。没过几天,李大娘就得知检察机关已将她的事正式立案。
原来,李大娘的丈夫刘某去世后留下一处平房,房屋拆迁时,李大娘得到了拆迁补偿款。这时,刘某与前妻的女儿到法院起诉要求继承刘某的遗产,法院按照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对遗产进行了分割。刘某的前妻及其女儿,李大娘及其女儿各得四分之一。刘某去世前,李大娘为给其看病曾向亲戚借款几万元,因她没有生活来源,刘某去世后借款一直未能归还。李大娘的亲戚听说此事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欠款,法院最后判决李大娘独自承担债务。
李大娘对法院判决不服,认为刘某生前所欠债务不应由她独自承担,应从遗产中扣除。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多次与法院沟通,法院依法进行了改判。最终,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就该案的执行问题进行调解并达成共识,当事人对此结果均表示满意。“我的难题终于解决了,心里豁亮多了。”拿到调解协议时,久违的笑容出现在李大娘的脸上。
据了解,河北区检察院社区检察工作室成立后,在所接待的500多件来访中,绝大部分反映的是伤害赔偿、邻里矛盾、家庭纠纷,也有一些涉及社区公益民生方面。虽然这部分问题不属于检察机关的职能范围,但检察官仍然热情接待,积极协调。
月牙河街居民李大爷是个热心人,退休后在社区担任志愿者。他来到社区检察工作室反映小区外距月牙河岸边没有路灯,居民出行不方便。李大爷多年前就曾到相关部门反映此事,始终没有回音。了解情况后,检察官当晚就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走访了区建委等相关部门。市检察院检察长于世平得知此事后,在社区检察工作室接待了李大爷,详细了解了情况,并亲自帮助协调。三天后,路灯问题圆满解决。
目前,河北区所属十个街道全部成立了社区检察工作室并投入工作。今年年初,河北区检察院社区检察工作室经区编委批准,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室,核定行政编制为5人。
经过多年实践,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本市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检察工作如何重心下移、检力下沉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并及时出台了《关于全市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检察机关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成立检察工作室,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了解法律需求,通过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全力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做到服务大局促发展,保障民生树形象。截至目前,全市各基层检察机关共设立检察工作室147个,解决群众各种问题700余件,受理举报120余件,收到群众意见建议5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