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讯由北京歌剧舞剧院出品、田沁鑫导演的音乐剧《天桥》11月14日至16日在天桥剧场二度公演。并不复杂的故事,并不很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好听的音乐,绚丽的服装,新颖的歌舞,让该剧一经亮相就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吸引到很多年轻观众的目光。
“《天桥》是想打造出某种中国音乐剧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完全按照严格音乐剧的标准的方式去构造全剧。”该剧作曲廖勇说。由于光“北京天桥”这几个字就能唤起无数人的联想,所以《天桥》开场的时候,若干年轻人拿着三弦冲上台,却把三弦当作吉他的方式在使用。“为什么不来段原汁原味的三弦?”“中国的乐器偏叙事,可我们要的不是那种传统叙事——我们还用了大鼓书元素,这两种音乐元素都被改造了,如果不改造,那就是北京曲剧,和音乐剧没什么关系了。”
使用大鼓书的那段,正好是两个女主角各自述说自己的心事,但是节奏很跳跃,大鼓书只是某种交叉式的节奏,整个场面也因此快速进展起来。“毕竟看音乐剧的观众年轻,我们得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音乐剧的配乐一般是交响乐队加电声,此剧中加了民族元素,时不时飘出的三弦音色,还加上了80多岁的老作曲家刘秀典的《四季相思》。廖勇说,不能去掉这些元素,可是也不能在整体上大段推出这些元素:“像是在开水里捞鸡蛋,留久了,烫了手;留短了,又捞不出来。”他自己说话带些浓重的湖南口音,所以他觉得自己的音乐剧里带了很多中国北京的口音,照理说,不带口音全盘拷贝是最容易的事情,“可是那就成了流行歌曲加舞蹈了,和音乐剧也就没关系了”。
另一个颇具中国韵味的,是编剧旷达将语言改成七字押韵体,比较近乎通俗化的诗词。就是为了突出整剧浓厚的晚清味道。刚开始,导演田沁鑫觉得这样做对作曲来说有难度,但是仔细想想,中国肯定也有自己的音乐韵律,要不过去的戏曲怎么会“以歌舞演故事”?田沁鑫说:“我们用七字句来配合音乐剧旋律,这也是一种坚持。我们不能光靠歌是歌、舞蹈是舞蹈的歌舞剧去和别人接轨,得有音乐剧体系,除非中国彻底不要音乐剧这个产业;或者,干脆永远照扒国外的剧。这次北歌做这个剧,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有个自己的、够得上标准的音乐剧。”
作为老北京人,田沁鑫对天桥有着深深的情结,她说:“我对天桥这样的题材特别感兴趣。但作为一个当代导演,我更看重如何用今天的审美来创作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我们此次借助现代化视听手段,用稍带戏剧夸张的手法,将天桥做得更高直至通往天际,沟通起年轻人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它曾有的辉煌和璀璨。”D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