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宝坻区从改革乡村工作模式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推行了“一站三中心”工作模式。经过不到三年的努力,这一模式不仅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还密切了干群关系,赢得了民心。
王景云大爷是郝各庄镇西郝各庄村村民,提起三年前到镇政府办保险的事,王大爷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也不知道找谁办,一个一个门进,一个人一个人问,别提多难了。虽说后来保险办下来了,可为了跑手续我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群众对各级政府机关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郝各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荣说:“为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我们下决心将工作重心前移,尝试‘一站三中心’的工作模式。”
2009年7月,经过整合资源和调整原有机构设置,集中办公、方便群众的新的便民服务机构在郝各庄镇诞生了,这就是“一站三中心”。一站,是在每个村设立便民服务站。三中心,就是打破原来的镇政府七站八所机构设置模式,根据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要求,组成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和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自从“一站三中心”建立起来,像王景云碰到的那些难事再也不会出现了,只要村民把情况告诉村综合服务站的驻村干部,驻村干部就可以代村民办理,让村民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郝各庄镇党委和政府的做法,是向群众敞开了一扇服务的门,它不但得到了全镇群众的拥护,更引起了全区上下的普遍关注。
2010年3月,中共天津市宝坻区委下发《关于乡镇街工作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一站三中心”建设在宝坻区全面展开。
如今“一站三中心”已成为宝坻区最具特色的“服务”平台。镇街设立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综治信访“三个服务中心”,村内建立综合服务站;“三中心”实行固定场所、集中办公,实现走进一道门、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综合服务站由驻村干部、村(居)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坐班,为群众提供大事小情的代办服务。“一站”与“三中心”之间还有网络连通——一张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网”覆盖了全区每一个镇街。据了解,这张“服务网”仅去年就累计接待群众76.7万人次、解答咨询32.9万件、发现和整改隐患1086件、解决求助问题41.2万件、调解纠纷1468余件。
为提高服务实效性,区有关部门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信息采集制度,通过热线、征询、表格等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盼;驻村干部的民情日记,记录下每一次入户走访情况,每年小村全部入户、大村入户率80%以上,“镇村一体、上下联动”的格局初步形成……
为加强服务主动性,该区按照政策咨询、扶贫济困、纠纷调解、就业指导等不同领域,建立起120多支党员服务队,1.1万名党员走上志愿岗……
广大机关干部在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的过程中,距离与农民更近了,心与农民贴得更紧了。
大钟庄镇党委书记宋永元说:“今年夏季蓟运河防洪排险任务非常重,应该说是20年来一遇的洪水。区委、区政府晚上7点钟动员,8点钟我们在各村的驻村干部向群众发出号召,动员大家共同行动一同抗洪,不到半个小时大堤上就聚集了2000多村民。”
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区委党校校长李国田说:“‘一站三中心’建设是宝坻区党建工作的丰硕成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有益探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心工程的成功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在干中实现新的发展,为加快全区富民强区步伐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本报记者刘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