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做客新闻会客厅特别节目
主持人:其实说到考试这个事,我就联想到马上要过年了,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孩子串门,大人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期末考试怎么样”,这好像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我也想了一下,这和我们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是有关系的。我也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很多人在18岁之前是不太知道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这个年龄段适合去打开思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改革措施的出台非常好,说明我们的社会和学校不断在把教育的考试结果放轻了,与此同时是否应该把过程放重了,不知道这一点曹老师您怎么看?
曹萍:不考试,至少给了孩子一个空间。其实孩子未来掌握什么、喜欢什么、愿意干什么,跟他学知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或一个事件就能触动他了。我记得看过一篇报道,是美国的一个孩子,他喜欢做饭,他怎么会喜欢做饭呢?就因为他去参加一个家庭的Party,看到了老婆婆饭做得特别精致,而且怀着爱心去做,做完了以后遭到孩子们哄抢。他就觉得做饭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所以就发誓以后要学做饭。其实这个就是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跟在小时候学了多少知识点和课程真的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把学知识和所有的东西联系起来,特别是和孩子的未来联系起来,就有点过了。
主持人:其实刚刚王晓卉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在课堂当中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也反映出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交给他们学习方法。不知道王老师在这方面还有什么心得给我们分享一下。
王晓卉:我在教学里面一直想的是一个问题:聪明的孩子不用教,懂事的孩子不用管,会学的孩子不用灌,积极的孩子不用催。如果我们的孩子聪明、会学、懂事、积极了,我想我们的教学就更不需要留作业了,那么家长也就轻松了。我想我可能对孩子在道德上、在行为上的规范多于教学本身。我认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知书的目的是为了达礼。可能大多数人认为我教学的技术比较精湛,其实不是!我认为是我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教给孩子怎样做人、做事、求知、与人相处。我记得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些方面如果把孩子培养到位,那么学习上自然也就轻松了。他能主动地学、爱学、会学。对于老师来说教学轻松了,孩子也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