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银环
八一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
影片展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甘愿用血肉之躯筑成抗击侵略者的不屈长城。让人在感动、感叹之余深信所谓正义即便是在最恶劣的背景中,也一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比如像姐姐金环,面对日本鬼子坚贞不屈,用簪子刺伤敌人,最后被敌人杀害;还有杨晓冬的母亲为不使儿子在日寇威逼面前分心,坠楼而亡,都演得特别细腻。妹妹银环跟姐姐性格不同,但同样拥有爱国之情,面对敌人同样勇敢坚强。
该片感染人的不仅是抗日的故事情节,还有那不变的爱情主线。虽然结尾并没有表白银环和杨晓冬的爱情结果,但观众心里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人开玩笑说,其实偶像剧就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的,王晓棠和王心刚都成了大家崇拜的偶像。正是因为抗日那样的时代背景,才涌现出这么多抗日英雄人物,在崇敬英雄、爱慕英雄的年代,演员因为一部影片而受到大众的喜爱,绝不只是因为他们拥有漂亮的面容,更因为他们饰演的人物是拥有英雄气概的民族英雄。而当一部文艺作品如此深入地参与到观众的生活中去的时候,它不是经典又是什么呢?
《赵一曼》中的赵一曼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
影片表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1933年,哈尔滨被日寇占领,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和她的爱人老曹领导了工人罢工。罢工胜利了,老曹却遭逮捕,后来曹狱中被害。赵一曼化悲痛为力量,组织抗联打击了日寇。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身受重伤,被捕入狱。1936年7月1日清晨,赵一曼英勇就义。赵一曼的饰演者石联星在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女演员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演员获得的第一个国际电影表演奖。
今年,福建电影制片厂、北京红日影业公司重新将赵一曼这位抗日女英雄的事迹搬上了银幕,影片名为《我的母亲赵一曼》。与老影片相比,新片注重通过母亲这一角色来表现英雄形象,特别是在母子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该片没有使用明星,但青年演员张晗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角色塑造。片中的日本军官大野,由来自日本的专业演员扮演。
这种选择是为了克服过去一些影片对于日本人的塑造或多或少有些脸谱化的倾向。该片在创作中注重表现日本军官大野和赵一曼之间一种心理的较量。大野具有凶残的、反人道的一面,同时也有伪装的、人性的一面。在审问赵一曼的过程中,他想尽各种办法,软硬兼施企图让赵一曼屈服。比如大野拿出自己妻子女儿的照片给赵一曼看,试图唤起她的母爱从而让她低头。但是赵一曼的回答却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很美丽,但是你不敢把你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他们,永远不敢!”突现了赵一曼的智慧和英勇气节。
《回民支队》中的马本斋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1938年,冀中回民自发成立了一支由马本斋统领的抗日义勇队。不久,在一次战斗中失利,几乎全军覆没,幸亏八路军及时赶往救援,八路军郭团长因之左臂负伤。义勇队遭此挫折,队副白守仁、哈少福怂恿马本斋归附敌军。马本斋坚决反对,拉着队伍参加了八路军。哈少福私下离队投向了日军。义勇队随即被改编成回民支队,扩充了兵源,补给了粮草、弹药。同时,党又派郭团长担任支队的政委。地主出身的白守仁对此极为不满,经常挑拨离间,还多次违反群众纪律,打骂战士,虽经政委批评教育,却无悔改之意,并与哈少福秘密勾结,图谋叛变。郭政委因伤口复发住院,白守仁更肆无忌惮地私刑拷打农会干部,致使一些农民出身的战士纷纷离去。他进而把队伍骗走,准备投敌。马本斋在紧急关头,毅然开枪将他击毙。敌人又将马本斋的母亲抓去,借此胁迫马本斋投降。马母以绝食相抗,最后慷慨殉节。政委回队后,积极支持农民的减租减息斗争,群众热情高涨,马本斋也深受教育。在又一次战斗中,郭政委再次负伤。马本斋望着和他共同出生入死的政委,不禁百感交集。郭政委将已批准的入党申请书交给马本斋后闭上了眼睛。马本斋噙着泪花将一面红旗覆盖在郭政委的遗体上。然后庄严宣誓,继承政委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吉鸿昌》中的吉鸿昌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被部署在鄂豫皖边界剿共的西北军吉鸿昌部第二十一军士气低落,叛逃日众。治军严明的吉鸿昌对此困惑不解。一天,他在审讯一批叛逃士兵时,其中一屡建战功的老部下慷慨陈词,反对剿共,引起他的深思。他破例赦免逃兵死刑后,乔装平民进入苏区实地考察。苏区领导人周光远识破他的身份,就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主张、战争观念等问题,与之作推心置腹的讨论。吉鸿昌彻悟心服,返回驻地后即按兵不动。蒋介石怀疑吉鸿昌赤化,迫使他辞去军职,出国考察。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回国抗日,蒋介石又诱逼他反共。周光远及时从苏区赶到上海与他会晤,并接受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1933年,吉鸿昌在天津组织抗日救国同盟军。蒋介石用武力威逼他交出军队,吉鸿昌在抵抗中负伤,与师长霍金龙回到天津,不久即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蒋介石再次诱降不成,便下令杀害。吉鸿昌临刑前赋诗明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
《血战台儿庄》中的爱国将领
广西电影制片厂1986年摄制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的电影。这部影片讴歌的不是一党一派,而是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子孙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共同抗击日寇的一场大战。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阶级斗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所有炎黄子孙强大的凝聚力。
影片表现的是历史上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台儿庄战役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领导的一次战斗。影片主要以宏大场面表现了临沂增援战、滕县之战、台儿庄战役三个战斗阶段。在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带领部队在运河附近给矶谷廉介带领的日寇部队以重创。
电影很好地塑造了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等一批忠勇抗战将士的形象。电影中的民族团结精神处处可见,最令人感动的川军与日军的战斗,这些来自西部的“杂牌军”,面对凶恶的日军是多么勇敢。台儿庄战役能取得胜利,不仅在于李宗仁的坚定决心,张自忠的英勇奋战和广大将士的奋不顾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团结精神,全体军民一致对外的勇气,这是战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当一个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素质。
《黄河绝恋》中的女战士
上海永乐影视公司1999年摄制
好像都记不住她的名字了,但她那经典的镜头———面对大浪滔天的黄河而高举双臂欢呼的瞬间令人感动不已,它展现了每个生命对和平的呼唤。抗战历史是一段我们永远不应该忘却的历史,那上面深深留下了先辈们的生命脚印。他们把全部的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类的理想。
影片叙述的是一个从事护理工作的女战士与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之间的爱情悲剧。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也是刻骨的,通过女战士富有时代性格展开的情节跌宕起伏。而平实的叙事是这个电影的亮点。女战士的牺牲也是她性格和整个故事的必然,当美国飞行员抱着她的遗体从水中走来的时候,黄河那母亲河的象征和博大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很喜欢抗日经典老片,但在当今这个离抗日年代越来越久远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更深切地感受那个特殊的年代带给人的震撼和悲怆以及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那个年代的民族精神怎样让今天的年轻人永远都不忘记呢?也许《黄河绝恋》这样的片子能给我们当代影视人一点启迪:永远记取这段历史,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和平的践踏。看影视知历史毕竟是人们熟知历史的一扇小窗户,但即便是这样的小窗,也不应该放弃“责任”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