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洪升:男, 1931年生于宁河县造甲镇田辛庄村, 1943年加入儿童团。现仍生活在田辛庄村。
给出征战士送水的慰问队儿童
南开中学学生在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为了寻访到赵洪升老人,我们驱车赶往宁河县,盛夏的田野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午后的村庄里安详、宁静。老人的家离村口不远,在家里,这位朴素的 74岁的老人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村庄曾经有过的动荡和今天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
赵洪升口述:我们村的儿童团是 1943年成立的,当时我还记得是一位叫杨秀山的八路军干部组织成立的,当时有许多抗日组织,有“工农妇青团”,青是指青救会,团就是儿童团。我们当时儿童团一共有十几个人,其中四五个还是女孩子。
我们田辛村在 1944年被日军烧毁过一次,我们这个村里所有的房子都被日军烧光了,那一次的烧村子给我们这个村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到今天,许多老人提起那段往事,还都是咬牙切齿的。当时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44年的 9月 11日,从宁河通往天津市里的欢坨大桥被炸了,这次炸桥的目的是想切断日军的运输,给日军的打击也是相当大的,当时日军就断定是宁河县的八路军干的,于是就在桥被炸的第二天,在望海楼附近召开了一个宁河各村的伪保长会,开会的当天,日军就怀疑是田辛村的人炸的桥,因为平时田辛村和八路军的联系就比较多,在 9月 13日的一大早,日军就包围了我们田辛村,挨门挨户地往外叫人,把村里所有的老百姓都叫出来,集中在村外一个空场子里,拿着枪威胁,大家都不要动,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开始肆意地点火烧房子,亲眼看着自己的家被一把火烧光,你可以想象当时老百姓的那种痛苦,真是恨死了那些日军,可是因为手里没有武器,也不能抵抗。那一把火以后,一个村子就完了,全村的人都成了逃荒户,有亲戚的投奔亲戚,没有亲戚可以投靠的也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还有的人家只能在烧后的废墟中搭个小棚子,勉强过活。村子被烧以后,是八路军赶来救助乡亲的,给我们送来了粮食,还帮着大家搭棚屋,所以你想想,当时大家能不恨日军吗?能不和八路军亲吗?我们作为儿童团,当时也是有家难回了,我们就找一切机会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帮着干这干那,帮着传递消息,因为距离田辛庄不太远的潘庄当时是日军的一个大据点,所以当时也有许多八路军活动在附近,想尽办法和他们作斗争。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住村子里的各个路口
当时的日军也了解到附近村庄里不但隐藏着许多八路军,还有着许多给八路军通风报信的人,日军就发展了许多汉奸特务,专门混到各个村子里打探情报,也就是因为这些可耻的汉奸特务,当时有许多八路军和家属惨遭不幸。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儿童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住村子里的各个路口,一旦出现有生人、外人来到村口,我们就上去盘查,就想着法子问他许多事,看他可疑不可疑,一旦发现可疑,我们就会让一两个儿童团员缠住他,另外的人就会迅速地进村通报情况,做好准备。当时的汉奸也大多是附近几个村子里不务正业的混子,从言谈举止中还是较容易识别的,一旦确认了这个人是汉奸,我们就会想办法通知八路军,八路军战士就会找机会把他们干掉。有一次邻村的一个小孩和我们在一起玩,他不知道我们是儿童团员,可是我们知道他爸爸就是一个特务,碰巧村口过来一个生面孔的外村人,那个小孩一看说他认识那个人,告诉我们那个人是他爸爸的好朋友,我们一分析,就怀疑那个人也是汉奸,然后私下里一调查,那个人果然是个大汉奸,最后八路军把他给干掉了。
在 1945年,刚刚过了春节,日本人又围住了村子,想要找出抗日家属,可是任凭他们怎么威胁大家,谁也不会讲出来的,全村的人当时心都特别齐,都是在心里热爱八路军,在骨子里仇恨日本兵的,那一次,日本兵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查出结果,恼羞成怒地打伤了两个村民退去了。又过了几个月,日本兵在我们村杀害了一个给八路军送信的干事。
日本兵毫无人道
日本兵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杀害抗日人士上,对于那些无辜的百姓,也是想杀就杀,毫无人道。当时村里的许多妇女为了防日本兵,都要在脸上抹灰。我父亲当年亲眼看见过日本兵枪杀村民的一件事。我们村口有一座桥,有一年秋天,有几个日本兵驻扎在桥头,当时我父亲和村里的几个人正在捕蝗虫,因为那时候生活很艰难,许多村民到了秋天就以捕蝗虫为生,那次正好我父亲和几个村民捕蝗虫到了桥头,当时几个日本兵正在桥上的休息,他们认为这几个捕蝗虫的村民打扰了他们,结果拿出枪来就吓唬大家,还没等大家来得及跑,他们就开枪射杀,结果当时就打死了两位村民,还有两位也受了重伤。正是因为日本兵这种残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有许多都加入了八路军,要和日本兵决一死斗。
我和八路军战士在一起的时候,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候,我当时这个小儿童团团长,还和他们学会了许多革命歌曲,这些歌曲我到现在一首也没忘,还都能唱出来,有《狼牙山》,有《左权将军》,还有许多八路军战士当时根据战争情况即兴编出来的歌。
当时有一位八路军县支队队长叫伍宏,他有三次带队袭击了一队地主还乡团,胜利完成任务后,马上这个故事就被编成了歌,我现在还能完整地给你们唱出来:“伍宏县支队,保卫宁河县,一天出发往正南来到金钟河边,尖兵往前走,忽听有人喊,尖兵细看一帮船,知道就是还乡团,讨伐到淮淀,又把带子装,想去天津半路遭了殃,敌人想回手,同志们打得忙,手榴弹咕隆隆扔了一船舱,敌人喊缴枪,缴枪都不死,不缴就一命亡,活捉坏蛋百余名,还有死在水里,打死个伪县长,捉了个科长来,从此以后不敢来,他来咱把地雷埋。“后来我们从八路军那里知道了日本人投降了,抗战胜利了,我们大家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事隔这么多年,那些往事一直记在我心头,未曾忘记。
关于抗战的真实回忆
抗战那些年,我还是个孩子
我生于 1930年 9月,河北新城县人, 1938年我刚好 8岁,那时因年幼、好奇、胆大,能近距离的观察日军的活动情况,因此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1938年以后,华东地区,只有新城县和固安县县城内有日本驻军,而新城至固安近 100华里是一片真空,边区政府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抗日的烽火燃烧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了,妇女组织起来了,儿童团成立了。
儿童团除文化学习外,还要学体操、军训、唱革命歌曲,记得第一支歌曲是“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每年秋季还要组织孩子们进行体操军训比赛,孩子们情绪非常高涨。
大约在 1940年以后,侵华日军对华东地区加强了统治,提出“强化治安”,到处修建据点,设驻军。在固安县西南的大王马村修巩据点。大王马村距新城县管辖的辛立庄有八里的路程,日军为了解决建材问题,就派民夫去到辛立庄村拆民房,然后将砖及木料运抵大王马村以备使用,每天派一个班的日军和一个排的伪军监督民夫,已有好几天了。这天夜间来了一个连的八路军的正规军,全着灰色军装,老百姓第一次见到这样整齐的军队。他们埋伏在村里面,当日伪军接近时突然枪声大作,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这突如其来打击,使日伪军措手不及,仓促还击,激战一阵后,八路军及时转移,敌人不敢贸然前进,怕中了埋伏,于是试探着慢慢前进,当敌人进村后才发现八路军已走远了。
大约一个星期后,一天夜里来了四名区干部,在大辛庄村组织民兵并担架、梯子等物资,为拔除大王马村的据点作准备。每天上午八点以后日伪军才到,而这天提前了约一个小时,当时区干部尚未撤离,便与伪军遭遇了,一名干部阵亡,其余三人,见伪军太多就向村西撤走,而伪军穷追不舍,几位干部边打边向西撤退,大约撤二里地之后,八路军的接应部队与伪军接上火,八路军边打边撤,将伪军引进包围圈内,这时伪军的增援部队也赶到了。这时已经傍晚了,日军也来了,在杨新庄村东与八路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到夜 12点左右八路军撤退了。到天亮后日军的大部队约 1千多人也到了,有三辆坦克、装甲车、汽车,还有七门大炮,在大辛庄村西边将七门大炮一字排开,炮口对准双方交战的方向,开始射击,日军用炮轰了一阵子见没有动静,就停止了炮击。日军大部队便开始向西进发,日军一连扫荡了三天一个人影也没有找到,几个村庄全是空无一人。日军的飞机每天进行低空侦察,不时向可疑目标投掷炸弹,我家的三个亲属均死于日军的狂轰滥炸。
天亮后日伪军打扫战场,将战死的日军装上两辆马车,每车四具尸体,用白布盖好。伪军死尸 12具装了三辆马车都运抵大马王村据点。
后来得知八路军一个团的正规军进驻杨新庄村,为避免走漏消息,将村子封锁,任何人不得出入,这支部队计划拔掉大王马村的据点,预先作好了周密的计划,四名干部与敌人遭遇暴露了,因此才临时改变策略,消灭来犯之敌。这天激战到夜间 12点,八路军开始撤离转移。此一战共击毙日伪军 20人,被浮日军 3人和一些军用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