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两个人的口述实录
何训祥:门哨5米开外就能识别证件
1978年秋天,连队奉命到京西宾馆接防警卫勤务,担负这种最高级别会议的警卫勤务还是第一次。
那时候的长安街,行驶的车辆屈指可数,小轿车的车速普遍比较快。如何保证首长乘坐的车辆到达京西宾馆时能够及时开门、关门,是连队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从团里借来一辆吉普车,用不同车速反复对哨兵的反应能力进行测试、训练。
两天后,我坐上这辆吉普车对哨兵进行了一次“实战”检验。60迈车速驶向宾馆大门时,哨兵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迅速打开大门,在不碰撞车尾的情况下及时关上大门。这一系列的动作,负责大门哨的战士做得非常流畅,分毫不差。
七天强化训练,全连官兵人人达到“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的执勤标准。正常光线下,能在5米开外对证件进行准确识别。有的战士即便用布蒙上眼睛,也能借助证件上字体、图案印制上的凹凸,分辨出不同证件的样式。
张丽华:邓小平是12号杯
作为京西宾馆会议科的服务员,背号杯是我们一项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在召开会议期间,领导都有自己的专属号杯。号杯的号从1排列到44,这个号码用红漆写在杯把的下面。
我记得清清楚楚,邓小平是12号杯,叶剑英是3号杯,李先念是13号杯……虽然我们对号码烂熟于心,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十几个服务员还是坐在一块,重新默记了一遍,当时的杯子都是白瓷的,没有花纹,显得朴素大方。
记者手记
30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时间,但是在何训祥、张丽华看来,30年前发生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经历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他们现在谈起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脸上仍然是兴奋和自豪的表情。年过六旬的何训祥回忆起往事,就像个孩童一样,手舞足蹈。张丽华则又回到了自己当姑娘的时代——已经做管理工作的她现在说起“端茶倒水”仍有一肚子的墨水。
虽然仅仅是为那个让中国走向春天的会议做服务工作,在二者看来这都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张丽华感叹,当时自己没有影像设备,没有留下任何自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着关系的资料。但是她又说,资料都在心里了,随时都能从心里面调出来,慢慢回忆。
30年,他们两个都变了容颜,但是一样青春焕发;30年,他们两个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按照老何一口的河南话来说,那就是“日子越来越中了!”30年,和他们一样,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感激、感慨那个盛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