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在实验室里,秦学联向记者展示他制作过的医学标本,每一次,他都轻轻地拿起再轻轻地放下,“每一件标本背后都凝聚着生命的意义。”许多勇敢可敬的人在生前签下遗体捐献协议,去世后将遗体用作医学研究。作为本市为数不多的遗体解剖实验员,秦学联的工作串联起了生死之间的承诺。逝去的生命在这里得以延续、得以永存。
记者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部解剖实验室看到秦学联的时候,他正伏案赶制标本,面前是6个刚完成着色的头颅骨。30多年来,他每天都要与冷冰冰的遗体、骨骼、器脏相伴,当记者伸出手想和他握手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把手缩回去——“还是不要握了。”
1978年,秦学联从医科院校毕业后,曾有机会从事行政工作,但热爱教学的他却选择了做一名解剖学教师。“十多年前,医用遗体的主要来源是经公检法机关移交的无名遗体。如今,许多勇敢可敬的人在生前签下遗体捐献协议,让大爱得以永存。要做这行,首先不能怕遗体。”秦学联尊重敬畏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也这样教导学生。
长年工作,福尔马林散发出的尖酸气味,经常刺激得秦学联和他的同伴不停地流鼻涕、眼泪,“现在好多了,学校为我们配备了防护面罩。而且年纪大了嗅觉也不再那么灵敏,已经适应福尔马林那个气味了”。说到工作的艰辛,秦学联一语带过,如此平静。
目前,天津市包括医大、中医大、高医专等校在内,仅有11人从事遗体接收、解剖及标本制作的工作。“我这个活儿,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这项工作需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极为细致、耐心的动手能力,秦学联担忧的是,11人中大多年过半百,40岁以下的只有一两个。
今年58岁的秦学联曾经想招收研究生,但面试通过了最后却都选择了放弃。后来,他还是带出了一个学生,今年30多岁。“这样子,为学校再贡献几年,我就可以安心退休了。”秦学联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站上解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