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期一则“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报道引发热议,由于相关研究结果出自复旦大学的某位教授,名校效应更让这则报道显得可信性更高,导致一直深受pm2.5之害的公众产生集体恐慌。该名教授其后现身辟谣,称实验并不是公众想象的那样把小白鼠暴露在大气中,而是采集PM2.5制成悬液滴在鼠肺上,若把悬液的浓度换算一下,“相当于正常空气浓度的成千上万倍”。但事件的争议并未就此消停,我们或许从中能得到更多启示...... |
||
|
一条“雾霾可使鲜肺6天变黑肺,一旦形成无法逆转”实验结论报道在某新闻网站健康频道发布,配合一张黑乎乎的老鼠肺部图片,极具视觉冲击力,文章立即在网上被大量转载。一时间,让本已饱受pm2.5之苦的公众产生恐慌心理,有网友说“烟白戒了,要戒空气”。 尽管其后该名教授现身辟谣称系媒体误读实验结论,但随着媒体深入调查,事情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据媒体报道,该实验结论报道直接写明某药企出产的药品“可有效降低PM2.5对大鼠肺部的侵蚀伤害”,没标明出处也没标明作者。而耐人寻味的是,早在今年10月22日,广州一家媒体就曾刊发软文,标题为《大气污染致癌,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副题为《复旦大学研究发现,仅一周,PM2.5令娇肺变黑肺》。该软文内容与近期被大量转载的文章大同小异。这样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份所谓的实验报告根本就是该药企的广告。 |
||
|
健康问题是当下最受关切的话题之一,一些健康方面的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自然极易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纵观近年出现的一些有关健康方面的谣言,确实与公众的科学素养偏低有关,但我们在提倡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经济利益绑架“公众关切”这种经营思维的危害,因为这种经营思维将会利用任何一点可能性,无休止的导演一出又一出的“恐慌性消费”。当年非典时期,凡是谣传能预防SARS的药品,均遭抢购,一些无良商家借机吊高来卖以从中获利。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一则“吃碘盐可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引发我国部分民众高价抢购碘盐。此次“黑肺”事件,不由得让人怀疑有人想复制非典时板蓝根卖高价、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时食盐遭抢购的情景从而获利。 任何以利用“公众关切”制造谣言大赚其财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企业具有盈利属性,但同时也具备社会责任属性。当经营者利用众人的恐慌炮制谣言发财时,社会道德、责任底线已被无情践踏。即使从经营的角度讲,市场需求也被提前透支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短视行为。另外,当今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令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都处于前所未有的峰值上,一则小小的逐利谣言,可能成为一颗“深水炸弹”,引发一系列恶劣的影响。因此,尤须警惕“公众关切”被经济利益所绑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