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吃的贵、空气差、房价高、交通堵……这是在北京“漂着”的年轻人的切实感受。即便如此,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十年间还是增加了472.9万。不少年轻人,怀揣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尽管最终他们可能成不了“北京人”,但北京依然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北京户口不是一个必需品”
周五下午5点从公司出门,乘一次公交,转两次地铁,再转乘一次火车,晚上9点到家,全程4个小时。
每隔一周,董先生都要这样走上一趟,回到河北保定高碑店的老家看看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董先生,27岁,2011年通过校园招聘来到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皮卡事业本部营销公司。
当时北汽福田和三一重工都录用了他,因为“三一”重工工作地点在上海,离家太远。董先生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北汽福田,“同时北汽福田还口头承诺有解决北京户口的机会”
冲着这两点,董先生在北京“落脚”了。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他,没有从事相关“设计”方向的工作,直接进入了营销公司,每天在厂商和4s店间穿梭忙碌。
早上8点20上班,中午12点休息,午餐40分钟,12点40上班,一直到下午5点下班,晚餐后,还要继续加班工作,“我们几乎每天都这样”董先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就连媳妇生小孩时,他都还在忙工作。说起这事,董先生觉得特别“对不住”媳妇。
2014年2月5日是董先生妻子的预产期,1月23日他被派到山东潍坊开年终总结会,“当时就想着,山东离河北也不远,即使她那边有情况了,我再赶回来也来得及”。
可没想到,就在到达潍坊的当晚,董先生妻子“有了反应”,等他再回家,孩子已经平安出生了。
如今儿子半岁了,妻子偶尔也会拿这事跟他开玩笑,“但也只是开玩笑而已,从来没有因为两地生活,跟我真生气。”董先生惭愧之余也有欣慰。
董先生的父母,也很支持他在北京工作。
父母认为,北京这种大城市与家里的小城相比,薪资待遇、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方便都相对比较优越。
“在县城工作,每月拿到3000左右已经非常高了,而且很多小厂还不给上社保,而北京待遇要高很多,各方面福利保障也比较成熟”董先生对父母的想法也十分认同。
现在董先生升了职,薪水也翻了好几倍,住在公司免费提供的宿舍公寓里。四人一间,有电视、有空调,每个楼层都有洗手间和洗澡间,电费、水费、网费全免,“十兆的光纤带宽,打游戏特别快!”话语间,董先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虽然现在公司一直没有帮他解决北京户口问题,但董先生没有过分的奢求,“北京户口不是一个必需品,有更好,没有也没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董先生的公司提供的北京落户也是先落“集体户”,想转为“个户”,就得先在北京买个房子,“对我来说,买个房子父母不来住,我又住公司集体宿舍,我媳妇也不会过来。那样,房子就真成了一个装户口的盒子了。”
“买车摇号也有很多途径,办一个北京工作居住证就解决啦!”
对于落户北京可以解决子女在京上学的问题,董先生更是不以为然,“20年后还不知道什么样呢?”
“赶在限购和涨价前在北京买了房”
一个人、一箱行礼,来北京的第一晚,就险些露宿街头,最后只得借住在朋友家。
来自河南南阳的王先生对于北京的第一印象就两个字:“头疼”。
随后,“头疼”依旧。
新入职的北京单位不提供住宿,哪里也不认识的王先生,只得“上杆子巴结”两同事求合租。房子有着落了,房租又成了问题。
当时每个人的房租是300元,而王先生见习期的工资才800元。“即使转正后,一个月也就一千五六的收入,还不如在原单位的一半多。”
对于领导给予的这次“北京工作机会”,王先生满腹委屈。
“当时生活太苦了,远远不如我在三线城市舒服,我在郑州有很好的工作,单位待遇好,吃的是自助食堂,住的是三星级标准的宿舍”。
唯一一个可以给予王先生少许安慰的“户口”期盼,一打听,也基本“幻灭”了,“我不是应届生,而且还是本科学历,根本不符合北京市的落户要求。”
王先生开始动摇了,多次跟原单位领导申请调回。但原单位领导劝他说,“你在北京呆三年,三年之后如果你要回来,我们依然欢迎”。
就这样,王先生硬着头皮留了下来。起初几年,加班、熬夜、出差、节假日无休是常有的事。
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让王先生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事业的高峰期就是那几年。”
2006年,王先生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贷款20万在北京通州买了自己第一套房。
2008年,来北京的第五年,王先生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2012年,来北京的第九年,王先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说起在北京的这些年,王先生不禁感慨,虽然开始是艰辛的,吃住行都不适应,但自己还是幸运的,“赶在2010年北京房价大涨并出台限购政策前把车房都买好了,而且户口问题也意外的解决了”。
2012年,因为爱人博士后期满出站,作为家属,王先生可以随妻子一起把户口迁到北京。知道这个消息后,王先生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意外,“没托关系没花钱,户口就这样解决了,当时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很幸运。”
而此时的王先生对于当年那个“期盼”已不再那么看重。他告诉记者,现在变成了“北京人”也没觉得跟以前有什么区别,社保、医疗、公积金还是跟以前一样的上缴和享有。
对于一岁多的儿子,他也没想着让其赶快去享用这个“幸运”——报个公立幼儿园,上重点小学,读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而是把孩子放在了唐山的岳母家里,“准备初中以后再让儿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