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每逢佳节被逼婚。年关将近,一大波“中国式逼婚”正在接近,逼婚与反逼婚的拉锯战即将上演。2月4日,几位女青年手举标语出现在上海闹市区,无声地抗议亲友的逼婚行为,此新闻在微博上引发了名为“非暴力不合作抗逼婚”的话题讨论 。不论该则新闻是否存在作秀或者行为艺术等因素,不可否认的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抗逼婚”的现象确实存在于身边。笔者认为,当我们以宏观视野来观察“抗逼婚”现象时,会发现其背后站着某种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 |
||
父母为什么要对子女“逼婚”?这里隐含着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如今剩男剩女似乎充斥在我们生活周遭,而国家统计局于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115.88,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非常严重,又为剩男剩女的存在增添了某种“官方数据支撑”,颇有一幅找对象都竞争激烈的“悲壮景象”;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生活压力,让父母不得不为子女的长远未来作打算,婚姻成为他们眼中除了工作之外另外能提供物质保障的社会行为,再加上父母一辈的传统“传宗接代”观念,以及担忧左邻右里的“闲言碎语”,都会让父母们对子女产生“逼婚”的心态。 | ||
如今出现“抗逼婚”一族,其实是时代必然产物,“逼婚”与“抗逼婚”,实质上就是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博弈,这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现象。目前我国已有8个省区市迈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的行列,在统计学领域中,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则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人群,我国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改变,“橄榄型”社会形态正在逐渐形成。而现今的单身族群就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实力的中产阶层。有资料显示,北京、上海的单身男女已冲破100万人,中国已卷起第四次单身潮,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工作忙、有情趣、有期待”这样的词语正是这个群体的特征,思想观念上与上一代人相比发生颠覆性变化,是自我享乐的代表,婚姻反而容易被他们认为是一种束缚。在发达国家,对于婚姻的观念我们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异同。据媒体报道称,1960年,59%的美国18岁到29岁的成人已经成家。如今,这一年龄段的结婚率降到了20%。《福布斯》杂志称,在美国“千禧一代”中有很多人甚至已经将婚姻从他们的奋斗目标中剔除了,高达44%的年轻人认为婚姻已经“过时了”,这一比例比其他任何一代人都高。 | ||
而由单身族群的壮大,又催生了“单身经济”。所谓“单身经济”是指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商机,很多产业纷纷针对单身人士推出了“一个人的经济”,“够时髦、够奇趣”,成为商家用以吸引单身族群的营销手段,而被打上“时尚、时髦”标签的产品和服务,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于是单身价值观也在不断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占领原本被传统价值观所占据的“观念高地”。 | ||
社会结构的变化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其所带来的观念变化是难以阻挡的,一个更成熟更自由的社会,允许人们更自我地选择生活方式,而非将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方式强加于人,“抗逼婚”一族就此催生出来。 | ||
|
摘要:几年前,小蒙的妈妈就开始操心女儿的婚姻大事了,一向不怎么上网的小蒙妈还不知从哪儿学来了网络新词儿:“小蒙,你可别成了‘剩女’啊!”小蒙妈年轻时就是经人说媒“凑合”着嫁给小蒙爸的,夫妻生活一直磕磕绊绊,小蒙不想像父母这代人那样。小蒙匿名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论坛,得到了很多支持。这让她感到有些安慰。网上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也一直争论不休。【详细>>】 摘要:对于不少单身年轻人来说,今年的春节过得并不轻松。一位网友总结说,“每逢佳节被逼婚”。不断有新闻曝出,为了逃避逼婚,一些人干脆不回家,还有一些人租了男友或女友回家过年。【详细>>】 摘要:日本可真是个“光棍儿大国”。日本的《东洋经济周刊》称日本已经进入了“超级单身社会”。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2012年度《国土交通白皮书》中的内容显示,近40年间,日本年轻男女未婚比例持续上升。截止2010年,日本25岁到29岁的男性未婚率高达71.8%,同年龄段的女性未婚率也达到了60.3%。【详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