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
大部制改革开幕,部委新格局渐成
尽管机构改革方案3月11日下午才公布,但之前,坊间就已知晓概况,“两会”期间,一些“大部门”部长,经常被以新职相称,后者也微笑默认,尽管方案还在“抽屉”里。
过去几天内,国家行政学院相关学者在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数篇文章,为改革“吹风”。
南方周末记者在方案公布后,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请他们介绍改革的“依据”和可能带来的变化。
环保:一朝晋身登内阁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1998年就升为正部级单位,然而此后数年,却苦于只是“总局”,而无法有更多施展空间。
一般来说,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委参与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而“直属机构”则负责专业性行政事务管理,“基本上是国务院决定了的事情,然后交给环保总局去办,环保总局本身无法参与决策。”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占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此次改革的一个依据是,“总局”监管力度薄弱,在过去几年,环保总局搞了多次“环保风暴”,然而风暴过后,却也总流露出博弈劣势,“力不从心”。
此次“晋升”,环保部门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环保总局也可以给国务院汇报问题,但制度化的国务院会议列席,它没有参加,没机会,只能会后再跟领导谈,很被动。现在它成为‘部’,列席会议的时候部长当场就可以把想法说出来,在决策中的地位突出了。”张占斌说。
环保部也可以会同其他部门共同签署文件,一些文件他不同意,可能就无法通过,“过去这方面可能有点难。”张占斌说。
按相关惯例,国务院环保方面的文件,会由环保部起草,然后以国务院名义发出,如此一来,对地方约束力大大增加。
张说,过去环保总局的一些文件,地方上可能也就是看看,但如果是国务院文件,就不同了。更重要的是,环保部可以成为国家大战略比如“十一五”规划的参与者。
至于监管力度问题,张占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虽然同样是副市长,过去环保总局是“不是常委的副市长”,不参与决策;而如今的环保部是“常委副市长”,“下面就要更重视”。
过去由于对环保总局的定位是直属机构,有些环境保护的职能分散到如农业、水利、卫生等部门,由此造成多头执法。环保部成立后,分散的职能会逐步向环保部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