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桂希恩,71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传染病科主任,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中国艾滋病预防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获得者。
“你的事迹令我很感动,你是一个好医生。” “谢谢总理。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疗工作者的职责,做的还不够。”
“如果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他就不配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这是一国总理和一名普通医生的交谈。
这名医生叫桂希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
桂希恩教授的工作很忙,面对记者打来的采访电话,已经71岁的老教授说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教书,看病人”,自己虽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只要有精力,还想一直干下去,同时也谦虚地说,他现在最担心自己“因为没有能力,做不好工作”!
看到大学生患者很伤心
“目前找我来看病的大学生在武汉已有35人!”桂希恩教授叹息着反复重复着“35”这个数字,让他感到伤心的是,他最近接触的几名大学生艾滋病患者,在原本一生中最好的年纪应该是读书、去学习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结果这个时候发现艾滋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桂希恩教授曾在很多场合讲过一个病例:一次,有一个大学生来看病,是由他的母亲陪着来的,这个母亲是小县城的一个职员,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费了很大劲培养出来了,考取了大学,家里非常高兴。但是当她知道儿子因不安全性行为感染时,就不断地掉泪。“我看在眼里,心里也很难受,我想其他的大学生应该从中吸取一点教训。”
对于预防性病、艾滋病,一个外国专家提出了ABC原则:A就是禁欲,如果禁欲不可能有性的传播,这一点大概难以做到。那么按照B做性忠实者,如果A和B都做不到,就一定要按照C用安全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对于学校的“防艾”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桂教授告诉记者,现在湖北省教育部规定中学要有6个学时,高中要有4个学时的防艾课程,甚至在高考时,还专门设一题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考题,从而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
是医生也是患者的朋友
“对于角色问题,我更愿意说我是一位医生,对患者,我总是说两句话:第一,我是医生,第二,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
桂教授坦言,现在社会上歧视艾滋病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外国有,中国也有,这是宣传工作不到位,由于很多人固有思维认为艾滋病就是因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才会得,所以对艾滋病患者贴上了不道德标签。
“一些媒体曾报道说我给艾滋病人抽血时不戴手套,我并不宣扬这种方式,但是我查了,我的艾滋病是阴性的,我在国外也做了一次检查还是阴性,像我这样的人都没有受到感染,一般的人怎么会受到感染?”桂教授告诉记者,他下乡曾给上千的感染者抽血,家里也住过病人,他几乎每天都看到病人。所以并不觉得艾滋病奇怪。完全是一种过于的恐惧,它的传播途径就是三条,其他的途径不会传播的。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就两条,保护好自己。不歧视艾滋病人。”桂教授用简短的两句话回答。
请媒体别过多干预我
面对频繁的媒体采访,桂希恩曾反复表示:“我觉得宣传我宣传得太多了,我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讲……最好别干预我,让我把我该做的事多做一些!”
中国媒体在“防艾”的道路上应起到什么作用?桂教授认为:“对于媒体的宣传,我希望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宣传,夸大或是宣传太少都不好。”
“高血压、糖尿病、乙肝等不也没有根治的办法,人们不照样生活得很好?媒体在‘防艾’宣传上,要尽量保持客观、全面,给社会做出正确的引导。”桂希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