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2003年“非典”大肆来袭的危急时刻,64岁的他从二线冲到一线,不幸以身殉职,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是我市首位牺牲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作为一名医生,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工作勤奋、恪尽职守,视病人如亲人,用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一切”的誓言。
裴鸿烈(1939-2003),天津市人,中共党员。曾任天津市肺科医院(现海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医院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
在裴鸿烈心中,病人高于一切。他苦练真功,精通间质型肺疾患、哮喘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人工器官、介入放射学,以及细胞因子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在运用影像学、窥镜学、临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手段诊治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曾发表有影响的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两部著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几十年来,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要求科室人员,“只要病情需要,无论什么时间,都要通知我”。加班加点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从他家到医院要横跨四个区,路程20多公里,可无论假日、深夜,无论会诊、抢救,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以最快速度赶到。一天,全家人正欢聚一堂为老伴过生日。然而,当接到医院来了病人需要抢救的电话时,他顾不上吃生日饭,就立即赶往医院。1964年,参加邢台地震抗震医疗队,被评为五好队员。
2003年,“非典”袭来。64岁的裴鸿烈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为专家组成员,负责指挥呼吸科“非典”病人的救治工作。他从人员设备调整、科室力量配备、组织培训等方面入手,为呼吸科接收病人作了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医院考虑他年事已高,规定他领导科里工作“多动嘴,少动手”,可是他从来没执行过这个规定,事无巨细,每必躬亲。他表示,按年龄我是退休了,可在抗“非典”的关键时刻,对于共产党员、呼吸科医生而言,永远没有退休这个概念。
在救治本市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人的过程中,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完全可以坐镇二线指挥,但却坚持到一线亲自参加救治,以积累第一手资料。就在他忘我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不幸被病毒感染,倒在了病房。躺在病床上备受病痛折磨的他,想得最多的、谈得最多的,还是病人,还是“战况”。他一面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抗争,一面与经治他的医护人员共同分析研究治疗“非典”的方法,不时询问与他同时感染病倒的战友的情况以及其他病人的病情,仍不忘研究探寻着“非典”,这个我们知之还不多的新的烈性传染病的发病规律。他就是这样一位用生命践行誓言的人民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