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他是天津冶金战线第一位“工人工程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普通工人岗位上成长起来的著名工人技术革新专家,职工技术协会创始人之一。
单书,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30年生。曾任天津轧钢一厂总工程师、市总工会副主席等职。现任天津市发明协会副会长。是党的十二大代表,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出席全国工会八大、九大、十大,并任执委。
1946年开始,单书在“三条石”铁工厂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部倾注于岗位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当中,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取得了大量的革新成果,每年的重大成果都有10多项。1954年,因轧机事故频、废品多,为保证生产任务完成,他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忙着修机器,琢磨改进办法。成功地把圆筒铜瓦革新为可调节的带梢铜瓦,进而改进为胶木水瓦,解决了轧钢机的技术关键,确保了轧钢机正常运转、日产翻番,不仅节约了大量钢料和机油,而且使轴瓦寿命延长了20多倍。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在参观天津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时,接见了5名“革新能手”,其中最年轻的轧钢工人就是单书。毛主席和他握手时高兴地说:“小伙子,搞革新要再加油呦!”毛主席的鼓励,更增添了他搞技术革新的动力。他自制了十几种专用工具,“啃”下了四米直径的行轮加工,改制了500毫米轧钢机,使轧制品种增加了一倍。在苏联撕合同撤专家,苏式的横轧技术学不到、欧式的连轧整机买不起的特殊情况下,单书不信邪,通过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研制出“跟踪式”热轧机,年产突破10万吨。他因此成为群众技术协作活动的领军人物,并在1963年天津职工技术协会成立时,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上世纪80年代,我市开始推广职工技协经验,当时作为技协会长的单书更是率先垂范。他积极用“三结合”的优势吸引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科研教学人员投身技术改进革新活动中,成立焊工、锅炉等专业协会30多个,发展基层协会3000多个,会员20多万人。技协会员们深入企业解难题、搞革新、改造生产线,群众技协活动蓬勃开展,连年创效过亿元。天津第一座立交桥竣工后,遇到了大型玻璃钢灯柱的技术难题,老市长李瑞环同志脱口而出,“找职工技协单书他们”。技协领命,没几天就顺利攻克难关。
在全国工会九大上,单书与1205钻井队、铁人王进喜、孟泰等一起被推选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斗争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战士”。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作为全国工会技术协会的唯一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获奖。曾两次荣获全国劳模、多次荣获天津市劳模称号,两次当选全国先进生产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