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孩子最渴望什么?很简单,是来自父母的关爱。对他们来说,能与父母说说心里话、一起生活是最大的满足。放在孩子床旁桌上的照片,等候与父母通话的日子,无一不表达出孩子内心对爱的渴求。尤其是生日这种特殊的日子,一通来自父母的电话问候让他们倍感高兴。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问到“父母是否会在生日当天打电话”时,访谈气氛会立刻变得轻松起来——因为这是孩子心中有关父母的美好回忆。特别是那些父母经常来电问候的孩子,立刻变得神采飞扬,话也多了。“一星期前打电话时,我说‘爸爸,我生日是几号还记得吗?’‘我当然记得,下星期X’”,“妈妈打电话让爷爷给我买盒生日蛋糕”。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略显拘谨、沉重的孩子,而是一群和同龄人一样天真、活泼的小孩,欢笑重回到了他们脸上。然而,那些没有收到过父母生日问候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笑声中显得更加沉默。他们会想父母为什么不打电话,会看照片回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你们挣到钱没?”这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与父母通话时常问的问题。当他在电话里告诉父母自己想他们时,父母告诉他等赚了钱就回家。因此,他想,如果父母赚到钱,就会早一点回家。和他一样,许多孩子认为父母外出的原因是为了赚钱改善家庭生活和供自己读书。对孩子们来说,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一个小女孩涩涩地告诉我们,“爸爸妈妈说等挣钱盖了新房子就再不出去了,但我感觉到他们即使盖了房子还是会出去。”在什么时候回来的问题上,孩子们无疑是敏感的,或许他们试图从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来找寻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尽管他们强迫自己理解父母,说服自己相信父母外出是为了自己,但心中依然渴望着父母能够早日回家。
与留守儿童交流,我们强烈体会到孩子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所面临的精神空虚,他们处于一种缺失爱、盼望爱、寻求爱的状态。我们同时也在反问自己:是否习惯了用物质满足代替倾听他们心中隐藏的深层呼唤,是否严肃思考过他们从最初的压抑到放弃的心理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