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关键词:
  人教版内地中学语文教材中减少鲁迅作品 引争议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再次引起了争议———人们发现《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三篇。学生们认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是有关方面决定减少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说,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鲁迅作品“鸡肋说”、“晦涩说”、“压抑痛苦说”、“时代隔膜说”等炸开了锅。
   鲁迅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鲁迅作品,真的不该撤——时有所闻的“撤鲁”之声,应引起人们对如今中学语文课本选文乃至人文教育模式方面的某种担忧。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社会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价值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而所打的旗号就是所谓的“时代性”,后果会怎样呢?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轻飘飘的社会,一个把精力用于玩文字游戏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点击观看全文
  鲁迅与课本,谁更需要谁——“鲁迅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他树立了新的文化理念和现代价值观,他的文章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这就是鲁迅在语文课本的独特价值,关键在于选哪些,怎样讲,能不能让学生接近鲁迅的精神世界。”他举例说,对中学生而言,鲁迅有些杂文历史语境比较复杂,撤掉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但像《过客》则应该入选:人生的前方是坟墓还是鲜花?人生的意义何在?应该怎样面对生命?这样的文章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应该入选。【点击观看全文
  删除鲁迅作品是数典忘祖——试看今日社会大舞台,一会儿“听证”,一会儿“接轨”,一会儿又“攻坚”,真可谓好戏连连,而结局却不外乎价格涨了,福利没了,工作丢了。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少数谔谔之士,但大多数人,无非只是看客而已。如今在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除了制度建设尚未完善之外,难道就没有国民性的原因吗?只要中国人一天不能彻底洗刷掉国民性中的劣性因素,展现出自立、自为的精神面貌,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就一天也不会过时。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学教材删除鲁迅作品,不过是一场数典忘祖的闹剧罢了。【点击观看全文
   鲁迅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就应该删除吗?——
  “生涩难懂”就应该删除吗?——这个理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试问,如果一切都以孩子们的喜好为依归,那还要教育干什么,连学校都取消,让他们终日游戏、上网、听流行歌曲,岂不更是皆大欢喜?语文教材中选什么作品,主要应该看其思想、文学价值,而不应该只是一味去迎合孩子们的口味。更何况,如果“生涩难懂”就应该删除,那么请问《诗经》就好懂吗?《楚辞》、《离骚》就好懂吗?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等就好懂吗?把这些一概删除,语文教材里还能剩些什么呢?【点击观看全文
  谁把鲁迅作品做成了鸡肋?——抛开非文学的那些立场,鲁迅的文章、梁实秋的文章都是应该去学习的。但大师的文章被教来教去教成了“鸡肋”,恐怕第一不能对已经作古的大师妄加指摘,第二不能把责任都推给现在的学生,问题的关键还是语文老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所教授的内容又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却无法让新一辈去领悟前辈文字的智慧和力量,难道不该羞愧吗?【点击观看全文
  拿鸡肋来说事,太没智商了——《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这些中学时候课堂上教授的作品,在很多人心目中都会留下一生的印象,也并没有说有多生涩难懂。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到了我们这好不容易都知道个鲁迅,一下子就都鸡肋了。【点击观看全文
    教鲁迅作品有“难度” ,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 ——
  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时下中学校园里流传的顺口溜,的确映射出了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去年年底,由鲁迅后人主持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通过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大量选入了鲁迅的文章,但“误读”现象普遍存在。在一次交流活动中,甚至有位中学校长介绍,孩子们学习鲁迅,主要是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堡垒。在场的鲁迅研究学者们顿时哑然。【点击观看全文
  鲁迅作品正在被误读——鲁迅一些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人们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有人说,学生在阅读鲁迅时,实际上是带着一种阅读的思想重托,还要进入考试领域、要按照不二的答案来做习题,以至于真正接触到作品的时候已经无兴趣了。其实无论是阅读还是解读鲁迅,都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出于对权威的尊崇,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话化,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点击观看全文
  鲁迅作品去留,听听教师意见——我们大家的衡量标准很单一,而且过多夹杂着感情因素在里面。而教师则不同,他们会从各方面进行考虑。他们除了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个人看法以外,还教了众多不同时代的学生,通过归纳不同时代学生对鲁迅品的看法,可以更加理性地总结出意见来。【点击观看全文
>>>更多<<<
  人们重视鲁迅作品,究其原因,还是鲁迅作品给予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洗礼,以及其在民族文化中一贯秉持和传承的精神文化地位!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本期编辑:郑津 2009.08.16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